什么家庭容易出天才宝宝( 二 )


财迷:小学时已积极地将平日获赠的糖果和零用钱积攒起来,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用 。这种孩子天生有理财观念,他们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大企业家 。
贫嘴:凡事追问到底,让大人非常烦 。但这种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赏识并悉心栽培,日后可能当上著名采访人员、探险家或美国太空总署的宇航员 。
捣蛋虫:把玩具摆得满屋子都是,喜欢用乐高积木搭巴黎埃菲尔铁塔 。这类孩子长大后或许会成为贝聿铭第二,是出色的设计师或建筑师 。
故事王:自从学会走路和说话,就爱听故事、讲故事,继而写故事 。不要压抑想象力,《哈利·波特》作者罗琳小时候的想象力就非常丰富 。
小话痨:一天到晚讲个不停的孩子,大人们千万不要叫他闭嘴,这是具有语言天赋的表现,长大有望成为大律师,是成为新闻主播的材料 。
“并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考试来证明,”泰南说,“他们可能擅长建筑、有丰富想象力或有领导才能 。这些才能,需要家长慢慢地发现 。”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其实,具备以上6大天赋的孩子,往往表象都是调皮捣蛋,不听话的样子,如果没有具备慧眼的老师和家长,孩子的天赋就被抹杀,而真的向‘差生’方面发展 。”美国太平洋大学心理哲学博士、资深情商专家庄文浩指出 。
庄文浩介绍,孩子的天赋有两个因素,一是基因,二是后天的形成 。基因会把孩子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然后经过后天的培养,则会逐渐具备五种能力,创意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和中立能力(即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这后天的五种能力就不是靠课本、靠背书、做题、考试能培养出来的 。把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博士,周弘可谓是“天才”制造专家了,“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潜能埋伏在每个孩子身上,往往是父母亲手掐死了天才的幼苗 。”他正是被《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上的这句话打动的 。
周弘教授介绍说,美国的教育专家进行了一个实验:专家们在一所学校里“发掘”了几个天才儿童,一年后,专家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老师们高兴地向专家们汇报说,“专家们挑选出的那几个天才儿童果然非常了不起!”专家们听了只是笑了笑,原来,这几个儿童当时只是专家们随手任意选出的 。不要把神童变成“神”中国早有“拔苗助长”的成语,但“一岁孩子学生物”、“11岁男孩可倒背《老子》”之类的报道仍常见诸报端 。有人指出,中国的神童教育是把正常的孩子变成异常,而美国的神童教育是把异常的孩子变为正常 。庄文浩指出,在美国偏向于鼓励家长或学校顺着自然的方向去发展孩子的优点,在学校里他们学习的东西很广,最终总会落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 。这样孩子才能全面地享受成长的过程 。
他认为,天才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地让“天才”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否则他的人生也是失败的 。他讲了一个马来西亚“神童”的故事:这个孩子8岁的时候就能做高中的一些数学题,被国内媒体竞相报道为“神童”,父亲计划让他15岁拿到博士学位,于是在他12岁时带他去美国上大学,父亲全职陪读 。然而没过几个月,孩子就患上严重的精神病,不吃不睡不说话,一年后只得退学,回国治疗无效死亡 。这名父亲也追悔莫及,他说“不应该强求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
迈阿密大学黄全愈教授指出,美国也搞“神童教育”,但中国与美国的“神童教育”是有所区别的,中国搞的是神童崇拜,是先把“儿童”当成“神”,然后按着施的教育,而美国的所谓“神童教育”,是针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长提供所需要的特殊教学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