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七日 , 李渊正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 , 并下诏重申:“自今日起 , 无论军事、政治及其一切大小政务 , 皆交由太子裁决之后再行奏报 。”
李世民成功了 。
他不但以无与伦比的智慧、胆识和魄力一举扭转乾坤 , 翦除了政敌 , 取得了政变的成功 , 而且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安抚人心的宽大政策 , 消除了暴力夺权后可能产生的政局动荡 , 从而顺利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
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 , 大唐帝国的历史遽然掀开了新的一页 。
这崭新的一页是如此恢弘而绚烂 , 以至于玄武门前那些殷红的血迹很快就将被新时代喷薄而出的万丈光芒所遮掩 。然而 ,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却注定要成为李世民生命中永远无法痊愈的伤口 , 也注定要成为李唐王朝记忆中永远无法消解的隐痛 。如果说李世民后来缔造的整个贞观伟业是一座辉映千古的丰碑 , 那么它的基座无疑是一个荒草萋萋的坟冢 。
上面写着三个字——玄武门 。
里面埋葬的不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 也不仅仅是他们那十个年少和年幼的儿子 , 同时也埋葬着另一个李世民的灵魂 。
也许我们必须把目光拉到贞观年间 , 才可能看清武德九年的这个流血事件是怎样深深地纠缠了李世民的一生……
“夫背礼违义 , 天地所不容;弃父逃君 , 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 , 今为国仇 。……生为贼臣 , 死为逆鬼 。……吾所以上惭皇天 , 下愧后土 , 叹惋之甚!”
贞观十七年那个阴雨蒙蒙的春天 , 当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谋反的消息传来 , 唐太宗李世民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道谴责李祐的手诏 。书毕 , 李世民泫然泣下、悲不自胜 。
除了对齐王李祐的悖逆之举感到痛心疾首之外 , 李世民的脑海中 , 是否也会闪过武德九年的那一幕呢?当他颤抖的笔墨写到“背礼违义、弃父逃君;天地不容、人神共怒”这样的字句时 , 内心是否也会泛起一股深藏已久的惭悚和愧疚呢?而“上惭皇天 , 下愧后土”这样的感叹 , 除了是替李祐感到羞惭之外 , 会不会也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谴责?而那潸潸而下的泪水 , 又岂止是为齐王李祐一人而流的呢?!
无独有偶 。齐王李祐刚刚伏诛 , 这一年四月便又爆发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 。太子事败后 , 又牵扯出了四子魏王李泰的夺嫡阴谋 。悲愤莫名的李世民在公开颁布的诏书中称:“朕闻生育品物 , 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 , 莫重乎君亲 。……(魏王泰)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承乾患有足疾) , 潜有代宗之望(夺嫡企图) , 靡思孝义之则 。朕志存公道 , 义在无偏 , ……两从废黜 。非惟作则四海 , 亦乃贻范百代 。”随后又对侍臣说:“我若立泰 , 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 , 皆两弃之 。传诸子孙 , 永为后法!”此后 ,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 , 流放黔州;魏王李泰被贬为顺阳王 , 徙至均州 。
当这种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惨剧差一点在李世民的面前重演时 , 历史惊人的相似性肯定会让他受到极大的震撼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担心被李泰所图、所以“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的李承乾就是昔日的李建成;而“潜有夺嫡之意”的魏王李泰则无异于当年的秦王李世民 。
- 李世民为何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竟因为这个
- 武则天被李世民冷落12年 武则天多年没有子嗣
- 李世民为什么要砸毁魏征的墓碑 后来又复立?
- 三大原因告诉你 李世民为何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
- 最牛皇后嫁六位帝王 竟然能迷倒三十岁李世民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肯给单雄信一条活路?
- 李世民早知道武则天会登基为帝 却为何不杀她呢
- 李世民曾让武则天为他殉葬无果 竟是因这句话
-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一举击溃突厥帝国的?
- 窦建德与李世民什么关系是啥?他的女儿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