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拿起一本书,书籍的各个部分——封面、护封、函套、环衬、扉次、目录、版面、插图、字体一旦友好共处,便变幻为极具审美价值的整体。难怪有专业人士认为,阅读是一出戏,要有回声,有留白,有节奏感。而这或许正是身处触屏时代,“最美的书”所拥有的难以替代的阅读体验。
眼下,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系列展第二回:“缘·书·影——袁银昌书籍设计暨摄影展”,在上海千彩书坊常德艺廊对公众展出。“对于书籍,我始终怀着敬畏心,设计必须根据内容有不同的视觉表达,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技术与审美、传承与创新、设计理念与材料、印刷工艺的融合。”知名书籍设计家袁银昌多年为书这出戏“操刀”,力求将平面语言空间化、叙事结构时间化、材料体验行为化。
越来越多出版人和设计师意识到,互联网触屏时代的到来,恰给了书卷艺术一个绝佳机会,有巧思有温度的书籍设计能让文本更亲近读者,有助于精确演绎书的故事,使其传递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在袁银昌的演绎下,《寒夜》《抗战中的文化责任》《锦绣文章》《宝相庄严》等多部著作的经典设计,无不演绎一出出生动非凡的大戏。尤其是《齐白石四绝十方》一书,素材的精挑细选,图像的营造斟酌,比如每一方石章的拍摄,从宏观到局部,多次反复,不放过每个细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书籍艺术范式革命的“温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更涌现出钱君匋、何礼蔚、任意、范一辛、陆全根、陶雪华、吕敬人、沈蓉男等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名家,袁银昌是承前启后的主力推手和当代海派书籍设计代表者之一。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曾长期担任上海市出版协会装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在上海率先成立袁银昌艺术工作室,探索出版改革,培养设计新人,将有温度有创意的书香传递给更多人。无论是《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为强化湘西地域特色,在图文间增加民间日用器物和手工艺品,如粗瓷碗、草鞋、烟袋、泥玩具、剪纸、银项圈等艺术元素;还是《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在设计过程中精益求精修整图片色彩和明暗的平衡度,都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作家、出版人孙颙认为,“最美”的设计往往能在方寸中感受设计师巧思,于毫厘上触摸非凡者匠心。
书之美,既有其承载的东方美学与历史精粹,也创新融合了世界设计潮流,启智于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袁银昌|触屏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流连于“最美的书”?
文章插图

作为沪上首家自筹经费设专区陈列推广“中国最美的书”的实体书店,千彩书坊每年举行“中国最美的书”国际设计家圆桌论坛。此次袁银昌书籍设计暨摄影展不仅可看到其设计的30余种书籍,还展出了多幅摄影作品。业内认为,设计师要有宽广的视野、多方兴趣爱好,以广度建立起艺术高度,将技术上升到艺术,从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
据悉,展览由上海市出版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千彩书坊承办,将展至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