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大庙·福州评话|谢冕

“福州评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图为2021年7月10日 , 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艺人陈燕彬在福州于山风景区表演《八珍楼》 。 图/新华社
他一袭青衫 , 斜挎着简单的布包袱 , 一片钹 , 一根竹筷 , 一只戒指 , 加上一块惊堂木 , 这就是他演出的全部行当 , 我们称他“评话先生” 。 评话先生通常在乡间集市、特别是喜庆之家赶场 , 演出的是福州评话 , 全程用福州方言 。 他多数时间在“讲” , 只有大的转折时加“唱” , 唱时他左手持钹 , 右手用竹筷敲打 , 边敲边唱 。 这时 , 我们知道情节将有大的转折 , 紧张的叙事到此告一段落 , 听众在评话先生的吟唱中也得到片时的调整 , 期待着另一个紧张情节的开展 。 整个的评话会场听众全神贯注 , 时而紧张得屏住气息 , 时而轻松得显出笑容 , 听众的情绪全被他一个人的演出所左右 。
评话多是说古 , 一般取材于稗史和民间传说 , 在我的记忆中极少现实题材 。 那时我们听评话 , 就是要听以往朝代的故事 , 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 , 如“狸猫换太子”之类 。 隋唐演义 , 七侠五义以及公案小说如施公案、包公案等 。 吉庆人家 , 为了还愿谢神 , 或三五日 , 或十天半月 , 每日“接着讲” , 是一个又一个的“连续剧” 。 听众都是些乡民 , 成年人和小孩 , 先生讲得很通俗 , 乡间俚语 , 大家不仅听得懂 , 而且兴趣盎然 。
评话是传统说书的一种 , 有一人单口、二人对说以及多人同台演出的多种方式 。 福州评话则是“独角戏” , 翻山倒海 , 惊天动地 , 自始至终全由一人演出 。 福州评话源自唐宋以来的“说话” , 即讲故事之意 。 敦煌卷子写本发现有唐代的说话话本《庐山远公话》等 , 是非常古老的说话本子 。 古代传下来的说话形式众多 , 有“小说”“谈经”“讲史书”“说浑话”等 。 在我听到的福州评话中 , 通常多“讲史书”一类 , 很是奇怪 , 从来没有遇见“说浑话”的 。 可见 , 当日的评话先生很是“自律” 。
我那时念小学 , 许多历史知识 , 都是评话先生教我的 。 讲评话是乡间习俗 , 也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个节日 。 乡里的大庙今晚有评话 , 全凭口传 , 不贴布告 。 讲评话往往是夏日的夜晚 , 晚凉初透 , 蛙鸣在野 , 新月斜空 , 萤火虫隐约于禾田间 。 此时晚风飘拂 , 带着稻花的清香 。 正是晚间休憩的时辰 。 为了听评话 , 乡民们早早吃了晚饭 , 自带座椅 , 手摇蒲扇 , 悠闲而来 。
【|夏夜·大庙·福州评话|谢冕】每当此时 , 平日寂静的大庙顿时热闹起来 。 大庙一角的烧腊小摊 , 灯火阑珊 , 油香四溢 , 一时又多了些酒客 。
评话先生登场 , 只见他青衫一捋 , 这边惊堂木一响 , 全场静默 , 评话就开场了 。 评话散场正是夜阑时节 , 乡民们带着满足的心情一路说笑着各自归去 。 南国夏夜 , 蛙鸣起于四野 , 一轮弯月凌空 , 满天星雨 , 散落树梢 。
那时我住在福州郊区叫做程埔头马厂前的一个地方 。 马厂前的前街 , 就是如今很有些名气的马厂街 。 那里的沿街两旁都是西式的洋房 , 寂静的花园 , 三角梅悄悄地爬过墙头 , 沿街时闻优雅的钢琴声 。 这里住着一些从事邮政、海关、医务 , 以及宗教事务的从业者 , 因为多半受过西方教育 , 他们的住宅清雅 , 遍植花木 , 整条街充满欧陆情趣 。
福州是五口通商的一座城市 , 随着门户的开放 , 中外商贸往来频繁 , 传教士、商人、学者、旅行者 , 他们带来了我们陌生的西方文明 。 我此时居住的南台沿江一带 , 外来者在这里建教堂、开医院、办学校 。 当然还有时髦的咖啡厅、西餐厅和电影院 。 遇到圣诞节或西方的其他节日 , 中外的信徒们歌舞狂欢 , 也是通宵达旦 , 显现出一派异域风情 。 而与此同时同地 , 中国民间的迎神大游行 , 以及水上疍民沿街唱曲祝福的歌唱与之并行不悖 , 香火、鞭炮、锣鼓喧天 , 以及清脆的歌吟 , 一片欢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