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 。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
应为非平衡调 。入声最短,称促调 。”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 。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 。
2. 对联怎么写 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