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
塾乃中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
教材
中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
5. 私塾的意思是什么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 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 。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 。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 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 。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 。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
【私塾拼音怎么写】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创办并任塾师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开办时学生有二十余名,最盛时达四十余名 。塾师一般多为一人,大的村塾则不定 。学生人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 。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 。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 。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 。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 。“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 。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私塾有多种: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还有属于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地方 。简称私塾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