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行书怎么写( 六 )


后卒如言 。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 。
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 。一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 。
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 。《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 。
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 。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 。
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 。’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
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 。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 。
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 。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 。
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 。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 。
“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658),其时李邕尚未生 。二《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 。”
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 。但所谓“两书并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注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 。
三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 。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
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
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 。他工文,尤长碑颂 。
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 。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 。
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 。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
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 。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 。
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 。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 。
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 。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 。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
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 。
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 。
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 。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 。”
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f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 。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