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原创:唐伊
彩塑是我国传统的“绘塑结合”的雕塑工艺,这在彩陶文化时,已经有了绘彩的陶塑品。秦汉时期的陶俑,也多用色彩涂绘,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佛教雕塑兴起之后,彩塑更加流行,技术也更成熟。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文章插图

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地区约577个洞窟里遗存的佛教艺术品的主要部分,这些施以彩绘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保存得较为完好。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飞天等。
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文章插图

敦煌彩绘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史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在元代以前的2000多身彩塑中,基本完好的原作计1400余身,其余大都经过后代(特别是清代)妆色或重塑,有的已失去原作面貌。
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文章插图

敦煌彩塑的主要形式有:圆塑——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的,完全立体的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天王等。浮塑——是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如塑像的衣服、飘带及人字披的背、檐等。影塑——多为“模制”而成,然后贴到墙上,再涂上色彩。主要有千佛、飞天等等。由于塑像地位不同,塑像在窟内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
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文章插图

在做彩塑时,古代工匠们先根据泥塑人物的动态,用木制成骨架。然后抹以粗泥,捏塑胚胎,再以捏、塑、贴、压、削、刻等技法,塑出简洁明快的具体形象,用棉花或麻筋、细沙、胶泥合成的泥膏塑造形态表面的细致部分。经过修整,涂以胶质泥合了白垩的地色,然后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敷彩,画出细部,在手、足、颜面和肌肤露出的部分,涂以颜料润饰皮肤,使之色泽鲜亮,并呈现柔软和韧性,从而达到“神采具足,栩栩如生”的效果。
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文章插图

中型彩塑则需要更多的木料来制作骨架。红柳,枝干根茎弯转曲回,枝条强韧,可任意烘烤弯曲,是敦煌古代匠师编制彩塑骨架,教育孩子,烤羊肉串,最为常用的木料。他们利用适当弯曲的树木枝干或根茎,稍做加工和组接,制作出鲜明生动的人物结构。一些细长的枝条被制作为手指,而一些稍有弯曲的枝干则会用作人物的躯干。
塑像|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美不胜收
文章插图

骨架搭制成形后,还需用草或芦苇进一步捆扎出人物的结构,赋予骨架“肌肉纤维”,再层层上泥,细致塑形。既有效减轻了泥对骨架的负重,也更方便匠师准确把握彩塑的造型。以木为骨,再敷彩为皮,敦煌彩塑才格外婀娜多姿,充满生气。时至今日,敦煌彩塑仍然保持着这样传统的制作技艺,神秘而亲切、古典而现代,取材朴素而精巧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