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讲到,程邈是秦朝一名县狱吏,善写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云阳狱中 。在狱十年,他钻研字体结构,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造出三千个隶字 。
秦始皇见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 。由于程邈的官小,属于“隶”,所以人们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
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 。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 。
他在《水经注》中称,“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 。直到近现代大量简牍帛书出土,人们才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已有早期隶书 。
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青川木牍》,年代约公元前309年 。木牍采用墨书秦隶,笔法流畅 。
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 。《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简牍 。
这一时期的隶书体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 。从《青川木牍》,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出土的文物,记录了隶书日臻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 。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古隶历经多年发展,到此步入定型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人民网-隶书 一波一磔启今文(探密文字) 。
6.初学练字隶书怎样入门快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要多临贴,坚持每天一小时练习,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 。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 。”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 。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 。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 。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 。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
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 。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 。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 。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 。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 。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 。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 。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