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呀的拼音怎么写的( 二 )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 。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 。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 。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 。《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 。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 。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
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 。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 。
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
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 。
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 。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