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论文怎么写

1.心理论文怎么写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 摘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 。
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 。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 。
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 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
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 。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 。
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 。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 。
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 。内容 。
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 。
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 。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 。
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 。
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 。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 。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