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论文的怎么写( 七 )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
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
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 。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
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 。
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
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 。《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 。”
[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 。”[2]可见,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