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拼音怎么写( 二 )


若字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
"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 。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 。
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2)鸦片战争后的教会罗马字和西洋人的汉语译音 。
"利、金方案"产生后的二百年间,由于清朝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外国人的汉语拼音也因此沉寂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西洋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涌入中国,于是西洋人的教会罗马字和汉语译音也迅速发展起来 。
A.方言教会罗马字 。最早到中国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人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至1834年),他于1807年到广州传教 。
1815年至1823年出版了一部中英对照的《中文字典》,用他自己设计的官话拼音方案拼写汉语 。他在字典中还附录一种广州方言的拉丁字母音节表 。
这是方言教会罗马字的萌芽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以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为传教中心 。
这些通商口岸(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都是东南各方言地区的代表城市,这样就促使了各种方言罗马字的产生 。传播得较早较广的是厦门的"话音字",大约开始于1850年,据说仅仅在1921年就印售读物五万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估计住在本地和旅居海外的还有十万人左右应用这种方言罗马字 。
教会罗马字对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宣传汉字可以走拉丁化拼音方向的作用,并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技术上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B.威妥玛式和邮政式 。
【全国的拼音怎么写】 威妥玛(又译伟德,Thomas F.Wade)是英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 。起初是作为使馆人员学习汉语的注音工具,后来由于他的方案接近英文,扩大了用途,成为音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称的通用标准,不但外国人用它,中国对外出版物上的汉语译音也用它 。
直到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拼法的国际标准时,威妥玛式才停止使用 。西洋人汉语译音方案中,还有一个被称为邮政式的方案 。
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办理邮政和电报,实权都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他们把英文里的中国地名译音作为邮政和电报的书写标准 。这些邮电地名,除个别方言拼音(如"厦门"写成Amoy)和习惯写法(如"广州"写成Canton)以外,一般都是官话拼音 。
邮政式跟威妥玛式相近 。C.方言际辣体汉字 。
1931至1932年,法国和加拿大的两位天主教传教士合作制定了"辣体汉字"方案 。这是根据汉字古代读音《广韵》设计的拉丁字母汉语注音方案 。
它试图利用古代汉语的声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的条件,使一个方案在不改变字母的情况下可以读各地方言的方音,以此解决方言的分歧问题,成为一种"方言际"的汉字拼写方案;同时,它又试图对同音汉字采用不同的拼音法式,解决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词问题 。设想似乎周到,可是拼写法和读音法很复杂,实用价值不大 。
方言际辣体汉字方案的尝试是失败的 。4.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 1.切音字运动概况 。
切音字运动是指1892至1911年的拼音字母运动 。这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