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 , 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 , 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 在绿丛中隐约闪烁 , 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 , 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 , 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 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相似处:断断续续 , 若有若无 , 捉摸不定 。
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 , 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 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 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 , 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 ,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 , 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
(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 , 遮住了 ,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 。
因为叶子出水很高 , 而且是田田的 , 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 , 而且白而发亮 , 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 , 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 , 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 , 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 , 所以叶子更见风致 。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 , 从而顺理成章 , 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 。
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 , 极富层次感 , 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 , 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 , 月光自上而下 , 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 , 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 , 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 , 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 , 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 , 但既“飘”便“散”、便“逸” , 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 , 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 , 飘高飘远了 , 便无“青”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 ,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