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碑文怎么写( 二 )


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 。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 。
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 。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 。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 。
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 。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 。
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 。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 。
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 。
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 。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 。
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 。
4.怎样写武则天的碑文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 。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 。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 。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