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如何走到更广袤的世界

【梁漱溟|如何走到更广袤的世界】如何走到更广袤的世界
黎荔
梁漱溟|如何走到更广袤的世界
本文图片

高楼林立的城市 , 纵横交错的街道 , 熙熙攘攘的人群 , 庸常平淡的市井生活 , 似乎不再缺少什么 , 缺少的只是辽阔 。 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 , 唯独难以在一片辽阔中静静地抵达自己 。
想起读过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 其中有一段文字 , 印象很深:“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 , 浅薄了 , 便牢拢不住人类生命 , 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 。 饮食男女 , 名位权利 , 固为人所贪求;然而太浅近了 。 事事为自己打算 , 固亦人之恒情;然而太狭小了 。 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 , 有时要感到乏味的 。 特别是生命力强的人 , 要求亦高;他很容易看不上这些” 。
梁漱溟解释其原因 , 在于人的生命本具有相反之两面 , “一面是从躯壳起念之倾向;又一面是倾向于超躯壳或反躯壳 。 两面中间 , 则更有复杂无尽之变化” 。 也即人既是现实的 , 因为人的生命是“从躯壳起念” , 同时人也是超越现实的 , 因为人也有“超躯壳和反躯壳”的一面 , 这一面使人不甘于“人生局于浅近狭小而止” 。 宗教正是代表后一倾向 。 宗教之所以具有稳定人生的作用 , 因为它超越现实 , 超越躯壳 , “生命力强的人得其陶养而稳定 , 庸众亦随之而各安其生” 。 写到这里 , 梁漱溟笔锋一转 , 他认为 , 在中国家庭伦理就是“一种宗教替代品” , 它融合人我、泯忘躯壳 , “虽不离现实而拓远一步 , 使人从较深较大处寻取人生意义” 。 在梁漱溟看来 , 家庭为中国人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生存意义、对家族神圣的义务感、耀祖光宗的人生动力、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 , 因此伦理有宗教之用 。 中国缺乏宗教 , 可以家庭伦理生活来填补之 。
梁漱溟|如何走到更广袤的世界
本文图片

我同意梁漱溟所说的“人的生命本具有相反之两面” , 既具有现实性 , 又具有超越性 , 这 , 正是渺小人类的伟大之处 。 但对于伦理代宗教之说 , 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 家族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 也是中国文化的骨干 。 但随着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的转型 , 启蒙思潮对中国家族传统的批判愈益激进化 。 个体主义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观 。 社会生活的重心从家族到个体的转移 , 是人类社会由古典而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 虽然中国古老的家族传统 , 历经百年中国“革命的世纪”而不坠 , 孝道、宗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老人帮忙带孩子、春节团圆的春运巨流、家族企业、裙带风以及“家和万事兴”的信念 , 依然呈现于21世纪的中国舞台 , 可在近两个世纪的现代化转型中 , 当代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确实已变得与以往不同了 , 中国家庭伦理也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激荡、变革和重塑 。 当年梁漱溟说 , 中国人可以从家庭中找到其人生意义 , 因为在家庭中 , 全家人同舟共济的共同努力、对家庭的神圣的义务感、激励人们奋斗的远景 , “中国人生 , 便由此得了努力的目标 , 以送其毕生精力 , 而精神上若有所寄托” 。 这可能对一部分人来说还是有效的 , 家庭伦理仍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 “是一种宗教替代品” 。 但是 ,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 ,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作为“人”的意义只被概括在家庭关系中 , 他们牢拢不住自己的生命 , 他们不甘心在“饮食男女 , 名位权利”中送走一生 , 他们要找更为高远的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