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手抄报怎么写( 三 )


孝的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
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
【本质】: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
谈到孝的社会学意义和本质,有些人总认为先哲们(孔子、曾子、弟子规的作者)说了“孝”是什么的!于是其社会学意义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实,“孝”对汉人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以先人说为标准的,而是看“孝”文化对千万、亿万百姓价值观的影响而决定其社会意义的 。即使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哲人说过“孝”要生儿子,只要这种文化引领百姓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其就有此种社会学意义 。
也不能如此武断 。《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 。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
号泣随,挞无怨 。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 。
同样可以用于老师 。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 。
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
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 。【社会意义】: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 。
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 。
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 。
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由于我们国家的结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
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 。“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