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分析怎么写( 二 )


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 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 , 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 , 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 。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 , 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 。
拍摄的主体是什么 , 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 , 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 。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 , 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 。
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 , 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 。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 对同一幅摄影作品的评价会有不同的观点 , 但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 。如果我们多搜集了解作者及作品诞生的背景资料 , 便会尽可能地拉近与作者心灵的距离 。
解读创作者是摄影作品分析中较高的层次 , 也是个较难的阶段 , 因为有时我们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料 。但赏析摄影大师的名作时 , 这个阶段却是必不可少的 。
了解创作者 , 与创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 , 从而对大师作品进行细腻的解读 , 了解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对一幅摄影佳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 , 再由理性认知到感性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
当观赏者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欣赏过程后 , 会对眼前的照片有新的认识 。分析摄影作品的最佳状态应是观赏者与创作者建立心灵沟通 , 一同思考 , 一同分享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
摄影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 , 在画面中聚集着大量的信息 。同时 , 在它的历史使命中 , 也是需要人们去欣赏的 。
因为只有通过人们的欣赏 , 才能发挥其应尽的功能和作用 。
2.摄影图片分析的万能句你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用光、构图、影调、景别、主题内涵
用光:这幅作品中采用的是什么光 , 自然光还是灯光 , 顺光 , 逆光 , 顶光 , 底光还是侧光 , 侧逆光;作者这样用光的目的是什么 , 效果是什么
构图:根据作品构图具体分析 , 一般不用说的太深 , 明白把被摄主体放在九宫格的那个位置上大致能有什么作用就行
影调:也就是整张照片的色调 , 冷色还是暖色 , 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气氛
景别: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 作者采取的是那种景别拍摄
主题内涵:这是最重要的 , 这张照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是艺术理念 , 甚至它的社会意义在没有接触到人像摄影以前 , 我也拍过不少人像照片 。在每次拍摄之前总要警惕的告诉自己 , 一定要注意构图. , 别把照片拍歪了 。一定要把脸上的曝光过一点 , 这样显的好看等等 。一些模式化的提示 , 似乎这样就能拍出好照片 。慢慢的我也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 , 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它 。通过四周课程认真细致的图片研究 , 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在人像摄影方面 , 当我把我的理解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叫我头痛的难题 , 那就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打出来 , 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 , 必须找到一个平台 , 或是一个载体 。我在一堆又一堆的人像摄影中苦苦的寻找着 , 最终邓伟拍摄的世界名人的照片打动了我 。我决定用他的摄影作品作为我最后一周图片分析作业载体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 。为了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 , 邓伟前后联系了三年 。1994年底 , 他接到了拉宾总理办公室发来的传真“如果您的时间合适 , 拉宾总理也有时间 , 我们希望能安排一次在特拉维夫的愉快会面 。”拉宾总理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 他是在去领奖前的忙碌当中 , 特意留给邓伟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 。当邓伟如约来到拉宾的办公室 , 他正在会议室开会 。邓伟选好了一个靠窗的角度 , 支起了相机 。背景的选择是肖像摄影的造型元素之一 。在布置背景时 , 邓伟有意搬开了影响主体形象视线表达的许多小纪念品 。他注意到一旁有一个阿拉伯人送给拉宾总理的礼物、是落在橄榄枝上的和平鸽 。他把它放在了画面的背景处 , 认为它是人们共同渴望和平的精神实质的外化 。瞬间抓拍的成功在于激发拍摄对象的兴奋感 。在为以色列总理拉宾拍照时 , 可能是连续工作的缘故 , 他显得精神有些疲惫 。因为邓伟知道他是一位有着28年军旅生涯的老兵 , 于是大声提醒道:“您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拉宾被问话刺激得亢奋起来 , 他脸上的倦意一扫而光 , 肌肉收紧 , 目光深远 。在拍摄的过程中 , 他就那么挺直了身子、一动未动 。(摘自-->) 在邓伟写的图片说明中 , 我明白了在人物摄影中两大要素 。一是策划 , 二是控制 。所谓策划就是在拍摄前一定要计划好 , 要揣测人物的心理 , 性格 , 从各个渠道了解他 , 然后做出一个自己对拍摄对象独特的判断 。我认为策划这一步 , 是人物摄影中最自由的一步 。因为它几乎不受限制 。你可以用所学到的全部的美学知识和摄影理论来完成你眼中这个人物的塑造 。控制是服从于计划的 , 计划好后的一系列工作是非常烦琐和多变的 , 如果摄影师不能有效的控制的话 , 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白费 。我在观看邓伟的作品时还发现邓伟对作品中的细节刻画十分注重 。通过细节来突出人物神态最终拍出一张带有灵魂的作品 。这张照片在细节刻画上可算是精彩至极 。那一行行模糊的公式 , 抛物线 , 衬托着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那祈祷式的姿势 。仿佛从艺术角度阐释了这位大物理学家一生的追求 。现在回想起我以前拍摄的人像照片 , 可以说没有任何细节刻画 。至多是摆了几个哗众取宠的样子 , 现在怎么看都觉得空洞无聊 。我认为摄影与美术十分相似 , 它们都是对事物进行再创造的艺术 。在评价标准上我想抛去风格和不同的审美见解 , 剩下的就是看谁的作品表达的更充分了 。作品的充分与否在于对作品主题的刻画是否深入 。细节的刻画决定着深入的程度 , 细节越精致 , 主题就越充分 。对细节的创作和把握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 , 它需要摄影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 , 除此之外还要有敏锐的 , 对生活的观察力 。我坚信一个没有生活的摄影师永远只是一台死板的摄影机 。关于生活实在是太深奥了 , 确实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好好的钻研它 。在这四周的图片研究课中 , 我们对摄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 我想在今后的摄影道路中还需要我们更好的去摸索 , 去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