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 。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 。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 。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 。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 。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 。《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 。官者公也 。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