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怎么写( 五 )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 。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四,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 。
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
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
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