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句和回文联怎么写( 二 )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上海渔民渔海上
中山猎户猎山中
【回文句和回文联怎么写】参考资料:
3.回文句怎么写人不理解这一点才把填词看成了填字 。特别地,如何创作回文句,首先在选字构词方面特别需要讲究,瞎琢磨创作不出好句子来,何况还得守定谋篇的意向和保持韵律与情调?这里仅以最简单的全对称结构的七字诗句“仄平平仄平平仄”为例,光就文字结构上看看创作回文诗句时所需要考虑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
因为回文体的句式都必需能够倒装,于是,这一句里就有四个以上的关键问题:
1、前两字构成的词组“仄平”和句末两字构成的词组“平仄”之声调是反对称结构,在词义上都必需要能反读,而且其中的仄声都为韵脚(倒文诗词可能韵脚不同) 。创作时必需找到这样两个符合最基本要求的词组 。既然如此,创作时就应该从这两个词组比对着入手,以避免做无用功;
2、句式的中间三字句“平仄平”也是反对称结构,中间的这个仄声字(第四字)不仅和其前一字要构成能正读和反读的词组,还要能分拆开来(独立地)和后一字或两字构成能正读和反读的词组(所谓“此字共享”),且这个仄声字的前顺读和后反读的搭配都是“平仄”结构;
3、句式的前三字要成倒装词组,即第三字也要能独立地分别与前两字反搭配、与后一字顺搭配(所谓“此字共享”);
4、由倒读的对称性使然,同样,句式的后四字“仄平平仄”在倒装时要能够像前四字一样构成四字词组,倒数第三字也要能独立地分别同前后搭配(所谓“此字共享”);
5、该句式的两头用韵的问题其实也是共享的问题 。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明白了回文句的重心实际上就是“共享”的问题,而且,中间的那个仄声字及其前后两个平声字相当于连接词,也都有共享的问题以及与谁共享的问题,这就说明了:创作时宜从两头向中间靠,重在“共享”字的选择,说的其实都是使用“替换词”的能力 。读者注意了,创作方案拟定之后,诗的意向只能强化而不能改变(否则就可能产生逻辑错误),实际体现的都是作者在“意向”引导的前提下“多方兼顾”地选择替换词的技能 。说穿了,回文诗词的创作训练是提高诗词创作水平的最好方式,让作者在培养“多方兼顾”素养之后的谋篇酌句的能力并在训练中开发了作者的拓展思维,不仅仅是强化文字能力的问题,还可有效提高人们在很隐蔽或很微弱的信息中获取联想线索的能力并开拓联想,灵感总是寄生在联想之中的 。
创作回文诗词必须有足够的文字底蕴并有了较好的诗感和语感之后才能进行,急于求成没有用,甚至反倒会有害诗感和语感 。而且,无论谁对诗词的自我感觉有多么好,创作回文诗词永远都是新的起步,正因为回文诗词的制约之多,才成就其难,而且其水平高度才可以永无止境 。按循序渐进的方式,每次创作都可从二字回文句开始用添字法起步,别指望一次就能捡到一个回文诗句,更别狂想“口拈”或“临屏”就飞来了一首回文诗词 。
例如
造三字回文句:和宣——宣和,月和宣——宣和月;或:迢迢——迢迢夜,夜迢迢;
造四字回文句:怡情、得意——意得、情怡;
进而更多字数的回文句其实就是单字组、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的组合连接而已,关键是作者将各个词组连接时“共享文字”的替换能力如何的问题 。
譬如造七字回文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