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 。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 。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 。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
6.求描写梅雨季节的诗浪淘沙 白居易
青草湖中万里程,
黄梅雨里一人行 。
愁见滩头夜泊处,
风翻暗浪打船声 。
鹧鸪天 晏几道
陌上蒙蒙残絮飞,
杜鹃花里杜鹃啼 。
年年底事不归去,
怨月愁烟长为谁 。
梅雨细,晓风微,
倚楼人听欲沾衣 。
故园三度群花谢,
曼倩天涯犹未归 。
鹤冲天 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
定风波 辛弃疾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 。
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 。
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 。
莫问兴亡今几主 。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
桃话冷落 明无名氏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江梨分外娇 。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
绦丝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
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小桥有断桥,桥边种碧桃 。
江楼曲 李贺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
感情 白居易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