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究还是需要把握作者写词时的每一个心念流转 , 每一个逻辑变换才行 。“为了你发热的症候 , 我不惜站在冰天雪地的庭中以身为你取冷 。”
在语法上固然已通 , 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 除上文提出的呆板之外 , 我认为还在于 , 词上片的前四句统统是一种比兴象喻 , 以自然界之事喻人间之情 , 而末一句却落在了这样一件实事上面 , 前虚后实 , 固然是从《诗》以来即有的传统 , 然而虚实比例失调 , 比兴四句 , 实指只得一句 , 未免头重脚轻了些 , 读来实有突兀之感 。再来看第二解 , 这个注解就更模糊了 。
“不辞冰雪”翻译成“不怕严寒”犹可理解 , “为卿”即是“为你”自然也毫无异义 , 那么这个“热”呢?是“送热”吗?从未见过有这样的省略法 。如果作者的词义果然如注者所言的话 , 何不写成“不辞冰雪送卿热”呢?岂不是更达意?何况平仄妥帖?另外这样一来 , 连荀奉倩事中的那种自我牺牲精神也丝毫看不见了 。
所以此解不可取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试着打破思维定势 , 把“不辞冰雪为卿热”看作一个谓语前置的主谓倒装句呢?前辈学者大多拘泥于“不辞冰雪”的句式 , 把冰雪看作客观环境 , 认为主语是省略的诗人本身 。
却不知可以视为倒装 , 把“冰雪”当作“不辞”的主语 , 当作行动的发起者 。试把《蝶恋花》的上片调整成这样:“辛苦最怜天上月 , 一夕如环 , 夕夕都成玦 。
若似月轮终皎洁 , 冰雪不辞为卿热 。”这样一来亦可完全解释得通:“(若我的牺牲能换回你的生命) , 如天上的圆月那般长盈不亏 , (即使)我是冰雪 , 我(也)不惜为你融化” 。
纳兰在此时 , 已将自己化身为一片冰雪 , 这片冰雪愿意为了所爱之人而融化 。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不免让人想起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 , 海的女儿为了所爱之人化为泡沫 , 而纳兰也愿为所爱之人 , 销去原有的形迹 , 更重要的是 , 他做这一切时 , 是心甘情愿的 。
而如此一解 , “冰雪”也是比喻 , 与上文的比兴首尾贯穿 , 一气呵成 , 而上片的比兴象喻与下片的直抒胸臆又珠联璧合 。再与“荀奉倩事说”作比较 , 同是自我牺牲 , 一种是自我伤害 , 一种是自我毁灭 , 论程度究竟何者更深更动人?人受冷会致病 , 冰雪受热会融化 , “热”对于冰雪来说是活生生的地狱 , 毫无商量 , 作者偏将这两个绝不相容的词放在一起 , 体现了一种决绝而丝毫不留退路的牺牲精神 。
至于纳兰为何不用人人皆晓的正常句式“冰雪不辞为卿 。
2.翻译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伤寒论》原序 东汉 张仲景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 , 望齐侯之色 ,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
怪当今居世之士 , 曾不留神医药 , 精究方术 , 上以疗君亲之疾 , 下以救贫贱之厄 , 中以保身长全 , 以养其生 , 但竞逐荣势 , 企踵权豪 , 孜孜汲汲 , 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 , 忽弃其本 , 华其外而悴其内 , 皮之不存 , 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 , 婴非常之疾 , 患及祸至 , 而方震栗 , 降志屈节 , 钦望巫祝 , 告穷归天 , 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 , 持至贵之重器 , 委付凡医 , 恣其所措 ,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 , 神明消灭 , 变为异物 , 幽潜重泉 , 徒为啼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