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 宋太宗赵光义神秘上位的千古谜团( 二 )


于是,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闻,从这时起,便开始被后世史家、文人论证了 。
太祖去世几十年后,史学大家司马光撰写了《涑水纪闻》的书,在书中为太宗辩解“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次子、秦王赵德芳入宫,安排后事 。王继恩却召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当时赵光义亲信程德玄也在府外等候 。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 。’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雪地步行进宫,径自进入太祖寝殿 。宋皇后问:‘德芳来耶?’王继恩答:‘晋王至矣 。’宋皇后知事有变,哭对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得出结论,太祖死时,太宗不在寝殿,故不可能弑兄 。太宗弑兄的可能性被排除,但即便如此,太宗夺位之嫌并不能抹杀 。
金匮之盟便是所知比较早的史料来源,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这个事件起来有点牵强,因为《续资治通鉴》的作者,也就是清代史学家毕沅的观点: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弑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遗诏即位的,因为太祖“未尝明降诏旨”,“非实有遗诏也” 。《续资治通鉴》中的有关宋太祖“非实有遗诏”的观点一经问世,即被视作史料论断上的权威结论而被广泛接受,影响了史学界达二三百年之久 。
中国历史上有一幅着名的情色画《熙陵幸小周后图》,据传便是由宋太宗亲自命人作画 。“熙陵”是指宋太宗,他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 。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讽刺之味犹浓 。而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也描述了这幅作品,语言犀利直白,浅显易懂,太宗为人可见一斑 。
还有一部由宋末元初徐大焯所编,在清朝才现于世的野史《烬余录》中所说,赵光义对赵匡胤妃子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便是其所作)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重昏睡时调戏,赵匡胤惊醒,要用玉斧砍杀他,赵光义遂杀之 。在历史记载中香艳的情史似乎比刻板的正史更让人信服,至少人们更愿意看到有凭有据的结论,而不是史书中语焉不详的记载 。
到了这里,由一段不见于世的记载佐证,太宗篡位也算是盖棺定论了 。
自古以来因果报应向来不虚,靖康之耻便是一个很好的论证 。根据《宋史》记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三千多人、其他人员一万多人被掳北上,女(包括赵高母韦后、赵高妻邢妃)为奴为娼,男子则全被海陵王完颜亮所杀,侥幸出逃的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 。赵构无后,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让位于他的养子、太祖七世孙赵昚,宋朝的皇位在180多年后回到了太祖一系 。而在宋朝末年崖山一役中,年仅七岁的幼帝则被大臣陆秀夫背起,跳海殉国 。一时间前来追随者,不下十万,投海殉难 。其亡国之惨烈,历代皇朝莫能比肩 。
赵氏得国于柴氏七岁的幼帝,却在三百一十九年之后失之于七岁的幼帝赵昺,历史在这里成了一个圆点 。
 标签:赵光义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