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9.端午节的资料 我家乡的端午节的作文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 。
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 。
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 。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包的大大的 。
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服 。
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却很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俩花生大的就了事了 。有时嘴馋了,就道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有那种余香了 。
除了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 。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显得格外清爽 。
虽然我穿的依旧是穿过N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无法抵挡 。我们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 。
不过我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子――举办砸蛋大赛 。端午节的蛋不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砸的,或两两相碰比谁的更硬,有或者拿来当子弹,瞄准射击 。
当砸蛋大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疮痍,一股腥臭,确实其乐无穷 。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 。
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 。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 。
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 。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 。
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节就顺利闭幕了 。
端午节随想 ——读《我们的节日》有感 宁波市老庙小学 501班夏旭东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伟大的爱过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尽,被后人所纪念,也有一些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宁波来说吧,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听老人说这样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还没等粽子出笼,馋嘴的我们早已掂起脚,准备大吃一场了. 《我们的节日》一书,还为我们介绍了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建党节,建军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节等节日的来历和活动方式,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气氛中领略了我们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节日,对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让我们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端午节作文:外婆的香包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期待过端午节 。诱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