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妆容之美|《中国妆容之美》:拂去历史尘灰,重见芙蓉面

缱香红粉,对镜佳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钟情对象,引无数后人竞折腰 。然而环肥燕瘦,各有千秋,迄先秦至晚清,镜前的佳人,变了好多回了 。她们究竟是何面貌?她们怎样对镜梳妆?
中国妆容之美|《中国妆容之美》:拂去历史尘灰,重见芙蓉面
文章图片
书封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妆容流变
妆容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话题,它是女性的日常刚需 。在李芽看来,妆容不完全等同于化妆,后者只是前者的微观层面 。实际上,妆容的涵盖面非常广,中国初民在先秦时代的纹身和绘面、世界原始部落的穿鼻和磨牙等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其中有的是出于部落文化的需要,还有的通过美化自己以取悦神明 。
关于生活妆的记载,最早可溯至先秦时期的古籍,尤其是南楚文化的集大成者——《楚辞》 。由于观念和制作工艺的局限,当时流行的妆容较为简洁 。《诗经》中的美人多是素面朝天的形象:无论是“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的庄姜,还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青春少女,都是不施粉黛的佳人 。可见,在文明朝露未晞的时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局面已经初步奠定 。
汉代是中国古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鄙繁复,爱素雅 。这样的品味与影响汉族审美的两个流派有关:道家与儒家 。汉初行黄老之学,法天贵真,追求清水出芙蓉式的天然之美 。后来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开始统治审美思想 。儒家提倡克制化的修饰,认为妆容应与修身养性相协调,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汉儒也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绝对的依附地位,使女性审美迅速偏向纤弱与娇柔 。如赵合德浴后发明的“慵来妆”,卷发、薄眉、施小朱,就是清淡浅薄之美的典型 。
中国妆容之美|《中国妆容之美》:拂去历史尘灰,重见芙蓉面
文章图片
内页
盛唐是女性自信的巅峰期
妆容的风格反映时代的气质 。李芽提到,盛唐是女性自信的巅峰期,以武周时代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女子的眉形变化非常丰富,多达数十乃至上百种,花钿的种类也尤其繁多 。贵妃时代的女子则喜穿男装,并非为遮掩自己的性别,只是单纯地追赶时髦,人们依旧能从她们的妆容上辨别其女儿身 。中唐则为之一变,白居易的《时世妆》写得再明白不过:“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妆成尽似含悲啼 。”——流行的是一种很丧的妆容 。晚唐敦煌地区,随着归义军政权的建立,高级军官的家眷中重又流行起繁复的妆容,丝毫不逊于盛唐 。但富丽未必美丽,这样的妆容在李芽看来,反而过犹不及 。
中国妆容之美|《中国妆容之美》:拂去历史尘灰,重见芙蓉面
文章图片
李芽
妆容研究是一个冷僻的学术领域 。谈及研究的初衷,李芽表示,妆容的生活性是最吸引她的所在 。热门的研究多关注衣食住行,但在她看来,将妆容这一同样生活化的课题进行细致的学术研究,“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 。研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第一手文物资料,尸体的腐烂导致妆容的丢失,她和同仁一直处在“只知其名,不见其形”的研究处境,只好就着文字,尽可能利用现代方法复原当年的面貌 。
尽管研究的过程困难重重,但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收获 。李芽认为,妆容研究给予她最大的馈赠就是对中国文化之美的自信 。她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妆容和西方的巨大差别 。比如,中国古代重眉妆不重眼妆,对眼睛的描摹重在眼神,而非外在的眼形 。再比如,西方喜爱厚妆,中国则偏爱素雅的淡妆,这与中国古代化妆品的配方关联密切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中,妆容之美不在遮住自己的瑕疵,而在生发自然,以真质素朴为上 。这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基调,并且绝不应当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