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林海音的简介( 五 )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 , 不计牺牲 , 勇挑重担 , 慷慨助人 , 这些性格特点 , 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 , 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 , 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 ,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
在北京时 , 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 , 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 , 大约是在1951年 , 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 , 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 , 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 , 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 。
关于兴办刊物 ,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 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 , 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 , 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 , 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 , 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 , 选书认真 , 注意质量 , 颇受读者欢迎 , 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 。
在培育新人方面 , 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 , 功绩卓著 。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 , 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 。
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 , 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 。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 , 死后成名” , 他默默笔耕一辈子 , 生前不为人们所知 , 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 。
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 。钟理和死后 , 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 , 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
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 , 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 , 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 , 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 。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 , 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 , 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 。
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 , 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 , 主要生活在北京 , 差不多整整30年 。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 因此 , 她对北京很熟悉 , 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 , 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 。
5.林海音介绍作家简介: 林海音 , 原名林含英 , 小名英子 ,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 , 不久即返台 , 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 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 , 举家迁居北京 , 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 毕业后任《世界日报》采访人员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 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 , 开始文艺创作 , 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 , 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