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手抄报怎么写( 三 )


将文章提到这个高度 , 即使那些看破官 场险恶而隐居在野的人 , 也不敢漠视它的作用 , 有的更将著书立说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 。士之患在身灭而名不彰 。
要想使声名彰明显著 , 不外乎两种途径 , 一是他人代己立传 , 一是自 己替自己宣传 。自己替自己宣传 , 也有两种办法 , 一是写文章吹嘘自己 , 一是写彪炳的千秋的文章 。
前者不易为人承认 , 牛皮易吹破 , 做的是无用功;而后者则是所有读书人所梦寐 以求的 。所谓名山事业 , 使多少人为之而献身;今人的著书立说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 。
做学问只要敷衍得过 , 东抄西摘 , 七拼八凑 , 不久便能著作等身 , 以之夸耀同列 , 博一个学问广 大 的名声 , 至于其中的货色是好是坏 , 谁也不去注意 , 于是作者便俨然以大学问家自居 , 顺带的可以招博士生 , 博士后 , 去指导更年轻的人去了 。古人将学问、文章当作崇尚的事业 , 其 执著认真的态度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
即如做学问、写文章前的基本功夫——读书学习 , 也不易 为今人所达到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 。
荀子的《劝学》  , 颂扬的是锲而不舍、循序渐进的学风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 , 将读书当作赏心乐事来欣赏 , 其中滋味 , 又断非 一般浅人所可知 。
明代华亭人陈继儒作的《读十六观》 , 是谈读书的好文章 , 其中有云:“ 倪文节公云:‘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 , 皆 声 之至清者也 , 而读书声为最 。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 , 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 。
’ 又去:‘天下之事 , 利害常相半 。有全利而无少害者 , 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 , 观书一卷则 有一卷之益 , 观书一日则有一日益 , 故有全利无少害也 。
’读书者当作此观 。”虽时移世易 , 此种心迹 , 于当今之世 , 虽不可说绝对没有 , 但确实远较古代为少 。
市场经济时代 , 大家 只求温饱、奔小康 , 读书作人的事是很少顾及到的了 , 更谈不到以纯审美的方式去读书、做学问与文章 。如上所引诸多古人可谓书痴 , 做人做到痴 , 读书读到痴 , 其卓绝与快乐之处又 岂是常人所意想得到!?作文、读书的行为本身其实本无美恶好丑可言 , 即如藏之名山的文章与东拉西扯的文章其行 为的性质都是一样:都是在做文章;读书人读书 , 有的读儒家的四书五经 , 有的则读内家经典 , 内容不一 , 而性质则同:都是在读书 。
只是读书人自己不加分别则可 , 却万不可不在乎 他人的分别之心 , 否要惹祸生 , 比如文革中古代的书都禁止人看 , 谓之四旧 , 即如现在 , 也有不让人看的古书 , 如《金瓶梅》之类 。这都是内容不“健康”的缘故 , 怕人看了照着书做 起来 , 毒害自身乃至妨碍他人甚至国家 。
古代也有许多不让人读看的书 , 清代就有不少禁毁的书籍 。至于做文章 , 内容是更须看重的 , 稍一不慎 , 也许就有抄家灭族之祸 , 那真是“闭 门 家中坐 , 祸从天上来” , 读书人岂得不戒惧儆惕!所以从古到今 , 读书作文都是雅人的事业或游戏、子弟上进的工具 , 并可以上长为仕途荣升的利器 , 但内容的选择却是严肃的、严格 的 , 甚至是严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