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当代纺织艺术—观念性的载体
文章图片
【艺术|当代纺织艺术—观念性的载体】艺术家加布里埃尔·道威
今年43岁的视觉艺术家塔尼娅•阿吉妮加(TanyaAguiñiga)现居洛杉矶 , 从小在墨西哥西北部城市蒂华纳长大 。小时候 , 她每天都要穿越边界 , 经过圣伊西德罗过境点到加州圣地亚哥去上学 , 每天凌晨3点30半离家 , 8点钟准时到达学校 , 总共持续了十四年 。在学校里 , 她不能和其他任何人谈论这件事情 , 一旦被公立学校知道她居住在学区之外 , 就会被开除 。
这段漫长而痛苦的过境经历 , 深刻地影响了她成年后的创作 。从2015年 , 她推出一项持续的艺术计划《对立两侧之间的艺术》(AMBOS) , 通过与一些往返过境的通勤者合作创建特定地点的装置 , 试图激活美国/墨西哥边境过境点这一独特的物理空间 , 把它们转化为大众参与的社区 。
文章图片
AMBOS计划从《 边境结绳 》开始 , 结绳(Quipu)原本是古代印加人早已失传的一种结绳记事方法 , 使用打结的棉绳来计数与记录 , 也可能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书写形式 。阿吉妮加走到那些等待过关的人面前 , 发给他们一张明信片 , 上面写着:“这两条线代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关系 , 代表边界两侧的两个自我以及过境时的情绪状态 。请打一个结 。”明信片的另一面写着:“当你过境时 , 你在想什么?”
在圣伊西德罗过境点 , 每天有超过30万名通勤者过境 , 等待时间可能需要一到三个小时 。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 , 阿吉妮加用打一个结这样简单的行为 , 让那些排队中的过境者真正参与进来 , 最后聚集成一件大型装置 , 在边界墨西哥一侧一间租用的店面中有机地生长着 。她还邀请参与者分享个人的想法 , 引发众多关于文化摩擦、跨国身份与等级结构的对话 。
文章图片
塔尼娅·阿吉妮加的作品《Extraño》
去年11月 , 她在芝加哥Volum画廊举办了最新展览《Extraño》 , 数十件具有生物形态的纺织雕塑 , 用天然与合成纤维制作 。曲线起伏的棉线中夹杂着一簇簇野生亚麻和合成头发 , 在保留材料的有机特征的同时 , 有几件作品使用了不那么传统的冰染工艺 , 也就是说 , 通过冰的溶解分配着染料 , 在纤维上形成斑驳的图案 。它们以人的视线水平悬挂在墙壁和天花板上 , 像是荒诞的布偶 , 又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 。
制作这些雕塑 , 阿吉妮加的主要目的是为那些面向社区的非营利项目筹集资金 。迄今为止 , AMBOS计划与一些涉及边境主题的艺术家及社区组织合作 , 已经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13个过境点展开 。
文章图片
纺织艺术作为一种基于丝与线的叙事载体 , 它的多样形式包括纤维艺术、挂毯、编织、刺绣、针织等 , 还时常渗透到时尚与设计领域 。就像陶瓷艺术一样 , 它曾经长期徘徊于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模糊地带 , 直到20世纪初期才正式进入现代艺术的殿堂 。1922年 , 纺织艺术先驱者安妮•阿尔伯斯 (AnniAlbers , 1899-1994)开始在魏玛包豪斯学院尝试新的编织材料 , 把织布机变成创新的工具 , 把纺织品变成了一种抽象艺术 。她认为 , “除了表面的质量 , 如粗糙与光滑、暗淡与光泽、坚硬与柔软等 , 纺织品之中还包含了色彩以及编织构造的结果 。像其他工艺一样 , 它可以产生实用的物品 , 也可以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当代著名书法家姜军书法作品欣赏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矿晶|椰视频|“国际矿晶艺术展·晶华”海口展出 展出33件珍贵矿晶藏品
- 春联|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