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余华在太平间长大,从牙医改行作家,8部小说写死29人

1994年的一部《活着》,不仅成为了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更成为了葛优、巩俐、倪大红、姜武等优秀演员的重要代表作品。
它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让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平息。深刻揭露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的真理,以及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那种无助与无奈。有人问,能够写出这样一部大悲剧作品的作者,生活该有多么艰辛啊?而余华的人生,的确比常人要更加“不容易”。他可以说是在太平间长大的,而当他弃医从文后,却被连续退稿五年,最终写出了《活着》这样一部著作。在他写过的8部短篇小说中,余华一共写死了29个人,而且全部都是非正常死亡。
活着|《活着》余华在太平间长大,从牙医改行作家,8部小说写死29人
文章插图
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不过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搬离了杭州,在一个叫盐城的地方生活。而这个县城,最缺的就是余华父亲这样的外科医生,所以到了那儿之后,父亲的工作十分繁忙。童年时期的余华,很少和父亲碰面,每天他去上学前,父亲已经去上班了。而他睡觉前,父亲还没下班。后来,医院政策比较好,也许是为了奖励父亲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于是医院给余华一家分了一套职工宿舍。而这个职工宿舍,虽然条件比之间好了很多,但唯一的缺点是,在太平间对面。那时候的余华,经常睡着睡着,就会被对面太平间的哭声惊醒。
活着|《活着》余华在太平间长大,从牙医改行作家,8部小说写死29人
文章插图
余华刚开始听到这种凄惨的哭声时,内心也是十分恐惧的,但是自小没有父亲陪伴的他,却十分坚强。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声音。而在太平间对面居住的经历,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对于人类的死亡,他也有了新的思考。在他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后来,出于好奇心,余华经常会跑到医院,在父亲的手术室,一待就是一天。他很喜欢酒精和福尔马林的味道,而每当看到做完手术“浑身是血”的父亲,余华的内心也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影响了他以后的写作风格。后来,余华小学毕业之后,父亲仍然还很忙。出于对儿子的关心,他给余华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阅证。
活着|《活着》余华在太平间长大,从牙医改行作家,8部小说写死29人
文章插图
也正是这个时候,余华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彻底沉浸在了小说的世界中,连续阅读了多部小说,为以后的写作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弃医从文连遭退稿正是因为出于对小说的热爱,那个时候的余华,几乎连课都不上,整天泡在图书馆。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余华毫不意外地落榜了。因为他把看教科书的时间,都用来看小说了。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他成为了一名牙医,每天的工作就是拔牙,枯燥又无趣。但对当时的余华来说,好像除了做牙医之外,他也并没有别的出路。在做牙医的那段时间里,余华经常浑浑噩噩的,因为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后来,在拔了上万颗牙之后,余华终于忍无可忍,选择了离职。因为他内心,依然坚定地热爱着小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大作家。即使那个时候的他,认识的字只有四千多个,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知道怎么用。
活着|《活着》余华在太平间长大,从牙医改行作家,8部小说写死29人
文章插图
但他仍然有着巨大的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所以,他选择了去文化馆工作,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他梦想的开端。到了文化馆之后,余华有了更多的时间写作。靠着自己丰富的小说阅读经验,余华终日沉迷写作。他总是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一定能吸引大批观众。而且当时的他,写作速度很快,经常几天就能完成一部小说。这一写,就是五年,而在这五年里,余华也接连遭遇退稿。但是这依然没有击垮他写作的决心,他就是那种认定了一件事,即使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人。但是,接连遭遇退稿的经历,也让他不得不开始反思起自己的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来。改变风格重新出发因为从小就住在太平间对面,对生命有着不一样的感悟,再加上后来连续被退稿五年,余华的写作风格,逐渐向“血腥暴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