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石门颂》、《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等东汉碑刻,是成熟和典范的标志 。魏晋以后的书法,主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并没有被废弃,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却了汉隶的古朴和灵秀,趋向整齐呆板,结体用笔千篇一律,到了清代,隶书在碑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
如桂馥、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 。特别是桂馥等人,是倡导、学习和继承汉碑的先驱,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和热门之一 。
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书的墨书真迹,使我们有幸亲睹古人笔法,为研究古人法度,学习古人书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7.隶书有哪些分类隶书有“秦隶”、“汉隶”、“唐隶”之分 。
前人有“大小二篆生八分”之说 。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呢?从出土的战国文物、秦简、汉简及东汉碑刻来看,隶书实滥觞于周,产生于秦,发展于西汉,成熟并盛行于东汉 。
周代通行大篆的时候,无论铸于钟鼎、刻于石鼓,或手抄经书,都是比较规范的 。但应当承认,还有在民间或下层官吏(徒隶)中流行着的另外一种手写体大篆,写起来比较随意便捷,多用于竹帛 。
所谓程邈造隶书,可能是他首先受这种手写体大篆的启发,整理了3000隶书字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认为可以辅佐小篆用于一般行文,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佐书”或“左书” 。而这时的隶书仍带有浓厚的篆意,后人称之为秦隶 。
西汉时隶书应用更为广泛,后人可见于大量出土之竹木简,除仍有不同程度的篆意外,其布势更趋方匾,圆转笔势也多为方折所代替,偏旁部首已部分楷化,并逐渐出现了极为随意的波磔 。它们与秦隶一脉相承,都可移之为古隶 。
至东汉时期,进一步形成了典型的汉隶风格;尽管流派纷呈,其共同特点是蚕头雁尾和八分相背之势 。传世的著名汉碑有《礼器》《史晨》《华山》、《乙瑛》、《张迁》、《衡方》、《石门颂》等碑或摩崖石刻 。
它们各有风格,都可作为学习隶书的范本 。“唐隶”虽也不乏精品,但一般认为过于整齐一致,乃属隶书之末流 。
清人如郑篮、邓石如、伊秉绶之隶书,能人古出新,还较有艺术价值 。
文章插图
- 以跨越为主题的演讲文章该怎么写
- 二年级语文平撇的笔画怎么写
- 汉子强强英文字母怎么写
- 写祝福的英文怎么说
- 顾字行书怎么写
- 烧字行书怎么写
- 木梳的拼音怎么写
- 日语表哥怎么写
- 看多音字组词和拼音怎么写
- 针字拼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