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一、披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写“披”字的时候 , 我们将会碰到一个只在隶书中才会遭遇的问题 。 我们熟知的竖钩、左竖和竖撇这三个楷书的基本笔画 , 其实是从同一个隶书的基本笔画当中分化出来的 。 而这一笔也是隶书的三大基本笔画之一 。
具体说到这个“披”字 , “扌”的竖钩和“皮”的竖撇是相同笔画 , 两个部首组成字形的时候应该考虑对这两个笔画的书写形态做出一定的差异化处理 , 避免雷同 。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我们看上图左一 , 这是邓散木先生临写的《张迁碑》 。 我个人私意以为 , 邓先生对刚才我们讲到的两个笔画的差异化处理 , 效果不能说很理想 。 或者说 , 他写这一笔的时候 , 并没有明确的差异化书写的想法 。 所以“扌”的竖钩和“皮”的竖撇被写成了两条“规范”的并行线 。
但是《张迁碑》的原作者显然想要规避这种效果 , 所以他把“扌”的竖钩写得更长 , 出波更含蓄 , 而“皮”的竖撇则颠倒过来 , 写得更短 , 出波更夸张 。
这样的差异化处理带来了另一个结构上的问题 。 那就是:要让“皮”的竖撇出波更长 , “扌”和“皮”之间的距离就得拉开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该如何保持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呼应 , 避免把它们写分家呢?
我个人的看法 , 是要把“扌”的两横尽量向右伸展 , 也就是说竖钩穿过两横的时候 , 应该在中线偏左的位置 。 这样一来 , 让“扌”的两横和“皮”的竖撇相互吃进对方的空挡处 , 字体结构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二、览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曾经 , 有朋友跟我说 , 《张迁碑》的书写者可能文化水平不高 , 因此碑文中的不少字形存在讹误 。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
但是对那些生僻的字形不能一概以讹误视之 , 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至少 , 上面这个“览”字是不好归入讹误一类的 。
为什么“览”字不算讹误?让我们试着追踪一下它的字形来历 。 据许慎《说文解字》 , 览字从见从监 。 也就是说“见”之上是一个“监”字头 。 “监”字单写 , 小篆字形如下:
这个上下结构的“监”字与“见”再组合成上下结构的“览”字时 , 为了避免字形过长 , “监”作为字头被写成了左右结构:
我们看“监”字头的右半 , 其实是由“人”和“血”(《说文》以为是“?”的省半)组成的上下结构 。 按照文字的隶定规则 , 上面的“人”到隶书中会写成“亠” , 而“血”则写作“皿”上多加一横 。 于是隶定出来的“览”字便是这样: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张迁碑》写的“览”字 , 字形不是隶定而是隶变 。 改变主要出现在“血”的隶写上:
张迁碑|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本文图片

“血”是一个会意字 , “皿”中之“一” , “一”就是表示盛在器皿中的血 。 《张迁碑》的作者取“一”与“皿”的第一笔组成“口”字 , 而把下面的四笔短竖凝缩为点 , 同时省去最底下的一横 , 于是“览”字变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