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阿富汗旅行文学巡礼( 二 )


整个旅程中 , 汤因比和当地人的接触较少 , 这让他专注于回首阿富汗的辉煌历史:从犍陀罗到贵霜 , 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 , 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 , 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 , 文明的兴亡与角逐 , 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
在汤因比抵达阿富汗之前不久 , 37岁的英国人埃里克·纽比进行了一场另辟蹊径的阿富汗之旅 。 1956年 , 他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 , 想起朋友休·卡莱斯曾经给他讲过的失败的登山经历 , 于是发去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这封电报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之旅 。
7月的“120日之风”让他们看不清眼前唯一的路 。 每当遇到桥塌 , 他们会熟练地给发动机裹上防水布 , 给尾气口套上橡皮管 , 将汽车改造成一辆水陆两栖的机器 。
很多评论家认为纽比不擅长风景描写 , 对异域文化也缺乏深入理解 , 然而 , 他对一切危险和困难都轻描淡写的叙述风格 , 却令这次奇妙的探险自成风格 。 或许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尽管登顶米尔萨米尔峰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 但这本记录一次不成功的冒险的书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历史学家的美好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 嬉皮士式的肆意探险也戛然而止 。 1979年 , 苏联出兵阿富汗 , 随后苏军陷入了各势力游击队的泥潭 , 直至1989年撤离 。 塔利班在5年后成立 , 并迅速发展壮大 。 直至2001年 , 美国以打击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
2001年圣诞前后 , 正在亚洲徒步旅行的英国人罗瑞·斯图尔特得知塔利班倒台的消息 , 直接从尼泊尔坐车返回阿富汗 , 开启了横穿阿富汗的徒步旅行 。
斯图尔特溯哈里河而上 , 穿过高山隘口 , 再顺喀布尔河而下 , 到达首都 。 整个行程用时一个月 , 经过四个省:赫拉特、古尔、巴米扬和瓦尔达克 , 大致代表四个不同的地形、四个不同的民族:赫拉特的塔吉克人、古尔山区的艾玛克人、巴米扬的哈扎拉人、瓦尔达克的普什图人 。
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客栈、古城遗迹 , 他也充满了兴趣 。 而当他沉浸在每日的行走当中 , 或者看到当地人的艰难处境 , 又会不免发出疑问:辉煌的过去 , 对于当地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刘拓的《阿富汗访古行记》记录了2014、2017年他两次前往阿富汗的旅行 。 作者有考古学的背景 , 不过在这本书里 , 他更像是一位真正的“驴友” 。
他会在旅行前尽可能周密地做好攻略 , 以飞机、包车为主要交通方式 , 利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 , 尽可能地抵达每一个旅行目的地 , 在危险中莽撞前行 , 在挫折中放声哭泣 。 相隔三年的两次旅行 , 让他可以捕捉到阿富汗局势的瞬息变化 , 也充分感受到阿富汗人的热情、狡黠、虔诚 , 以及他们面对变化和危机的坦然 。 刘拓曾经将他2014年的那段经历分享在旅行论坛上面 , 这本书也是最新鲜出炉的一份旅行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