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什么是生命教育?豆瓣评分8.5的“生死书”,教会我们正视死亡( 二 )


豆瓣评分|什么是生命教育?豆瓣评分8.5的“生死书”,教会我们正视死亡
文章插图

电影《阿甘正传》中,母亲去世前对阿甘说:“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某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的确,每个人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即便像秦皇汉武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寿终正寝的一天。不过,有一小撮幸运儿却能死后复生。这种短暂死亡的现象,被称为濒死体验。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会对生命本身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西藏生死书》中,记录了一个濒死体验的案例。2008年,美国人埃本?亚历山突患重病,在医院昏迷了整整七天。当时,他的身体没有知觉,意识却很活跃。第八天苏醒后,亚历山大回忆说,那七天里,他的自我意识看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那里四周一片虚空,宇宙就像个大子宫,每个人都是小婴儿。从鬼门关回来后,亚历山大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生命的真谛就是爱。
豆瓣评分|什么是生命教育?豆瓣评分8.5的“生死书”,教会我们正视死亡
文章插图

生死就在一呼一吸间,大多数人都没有濒死体验,也不可能有像亚历山大那样深刻的领悟。绝大多数临终者都对死亡充满恐惧,一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倍感痛苦。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死亡焦虑。心理学家汤姆匹茨辛斯基认为,死亡焦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第二,经历死亡时的焦灼感。现实中,人们总会把死亡和无助、不舍、恐惧、痛苦等情绪联系在一起,这反过来让我们更加惧怕死亡。
从临终者身上,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脆弱。但其实,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惧怕死亡本身。索甲仁波切认为,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充满恐惧,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一旦我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意味着能战胜一切苦难。到那时,死亡也拿我们无可奈何。换句话说,人在死亡之前,如果能放下一切欲望,保持心灵的宁静,那么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豆瓣评分|什么是生命教育?豆瓣评分8.5的“生死书”,教会我们正视死亡
文章插图

从佛学的角度看,索甲仁波切认为,对临终者最大的关怀,是给他们爱和慈悲。为此,他建议我们探视临终者时,不要流露出悲伤情绪,而要静静地陪伴他们,好好听他们说话,摸摸他们的手,或者给他们一个拥抱。这些都是对临终者最大的抚慰。
生命的本质是无常。面对无常,索甲仁波切说:“证悟者视生死为掌中物。”换句话说,一个证悟的人,能准确预见自己离世的时间,因此他也能看淡生死。
【 豆瓣评分|什么是生命教育?豆瓣评分8.5的“生死书”,教会我们正视死亡】虚云大师是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享年一百二十岁。据他的弟子回忆,他去世前,身体越来越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他却说自己大限将至,不用再去医治。一天,他给弟子们说完法后,便进入了禅定状态。过了一会儿,当弟子们重返禅房后,却发现他已经圆寂。除了虚云大师,很多得道高僧都勘破生死,从容离世。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大智慧。一个人敢于坦然地接纳死亡,说明他早已不再惧怕死亡。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高僧的修行境界,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学会接纳无常,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豆瓣评分|什么是生命教育?豆瓣评分8.5的“生死书”,教会我们正视死亡
文章插图

佛学认为,贪嗔痴是人生的三种毒药。其中,贪指贪欲,嗔指生气,痴指愚昧。贪嗔痴构成了自我执着,而自我执着又是人类痛苦的源头。索甲仁波切认为,培养慈悲心,能让我们破除自我执着,走上证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