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宁四毋&傅山的书法“又丑,又拙”,为何一幅草书,售价3千万( 二 )
文章插图
除了在字体上故意分开,在同一个书法作品当中,傅山还会把草书、隶书、篆书等各种不同字体,混在一起书写,再加上一些奇奇怪怪的异体字,所以他的整幅书法作品看上去非常凌乱,很少人能够辨认出来写了什么内容。这对于当时的书法界来说,具有非常大颠覆性。傅山的书法削弱了文字本身的意义,书法和绘画一样,成为一种审美的需求,所以傅山的书法和他的山水画一样,时常给人以粗野、纷乱、狂放、甚至荒诞的感觉。其实傅山书法之所以给人以荒诞的感觉,是因为他追求一种不经雕琢的天然之美,所以他说,宁丑不媚,媚就是迎合的意思。
文章插图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傅山72岁的时候,康熙为了笼络文人,昭告天下,让当时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博学鸿儒之人,通过考试授予翰林院的官职。当朝的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但是傅山称病推辞,后来强行将他招往北京,并且在清廷官员不断劝慰下,勉强接受了“内阁中书”的职务,但是傅山接受职务的时候,并没有磕头谢恩,康熙皇帝也免除了他的罪责。因此当傅山返回太原之后,名声大噪,一时之间地方官员,都竞相拜访,但是傅山低头比目,泰然处之。傅山此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了,因此他所追求的标新立异,“四宁四毋”的美学观,被广泛推崇。但是晚年的傅山又开始反思,自己一味追求的标新立异是否败坏了学风。因此到了晚年,傅山开始纠正早年的一些思想,开始追本溯源,回归原点。同时他晚年也集中研究青铜器、石刻以及考据等方面的学问,这些石刻对他之后的书法影响也很大。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很多文人开始到荒野当中寻找古碑,在书斋当中研究碑刻的拓片,这些无疑都影响了当时审美的变化,从猎奇到崇古。碑学和帖学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以前所临摹的帖子基本上都是名家,而写碑文的人虽然可能也是一个书法名家,但刻碑的工匠一般都是无名之辈。所以“碑学”的兴起,就意味着把非名家的碑刻也纳入到了书法学习的对象当中,这对千百年来书法传统来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转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傅山不但看重魏晋以前的碑刻,也赞赏和他自己同时代的普通人那些有趣味的碑文。他曾看到过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夫,写了“初六”两个字,他觉得这两个字写得妙趣天成;他还看到一个刚学书法的孩子,写出来的字虽然不规整,但也有一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艺术趣味。
文章插图
从傅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自我的突破,碑学思想就这样兴起了,成为清代以后中国美学思想最重要的一支。同时傅山也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位草书大师,草书尤其是狂草需要,猎奇、求变的风格,追求的是字体的表现力,后来傅山开始转向篆书、隶书,狂草也就慢慢衰落了。傅山去世之后,草书开始衰落,清末开始兴盛“碑学”书法,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石刻,还有青铜器、砖瓦、摩崖上的古代铭文,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中国书法开始了碑学。
文章插图
中国的书法和山水画一样,逐渐脱离了它的功能性,中国山水画从来都不追求逼真,它追求的目标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苏东坡说:能工巧匠能够完美模仿自然的形态,但是高人逸才,也就是艺术家,能够借助形式来表达理念。因此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是要表达经过自己理解和消化后的意象。因此书法不只是表达字词意思的符号,它已经发展出了一种视觉上的艺术,能够表达人的心情,在艺术形式中充满感情。换句话说,就算你不认识汉字,应该也能够从类似书法线条这样的造型语言里,感受到书写者要传递的个人感情。同时古代对于作品的欣赏,还要“字如其人”,也就是说,字好,还要人品好,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之所以能称之为千古佳作,是因为它符合君子人格。颜季明是他的堂兄颜杲卿的儿子,这个年轻人跟他的父亲一起慷慨就义,一起被处死了。这篇祭文,就写在颜真卿撤军之后。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