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文章插图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永远是一个丰碑和巅峰。在永和九年的阳春三月,那群文人齐聚在山阴兰亭,吟诗作赋之后,共同推选王羲之为诗集写下序言。谁也没有想到,就连王羲之本人也不会想到,这份《兰亭序》竟然迷倒了一千多年的书法爱好者。对于《兰亭序》的真本,大约就是被唐太宗从辩才和尚手中巧取豪夺之后,就没有了影踪,据说是被当作心爱之物,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然而,在此之前,《兰亭序》被制作了多种摹本。最重要的是钩摹本,即唐太宗命令专门的技师双钩填廓方法“复制”真本,这种摹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本的,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就是如此。
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文章插图

其次,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家也被邀请当场临摹《兰亭序》。这种临本大致也保留了王羲之的精髓,只不过书法家们自觉或者不自觉流露各自风格,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就是其中的佳品。除了这两种常见的临摹本以外,还有一种石刻本。其中唐代欧阳询手摹并刻石的《定武兰亭》最为出名,有人甚至认为,它不仅是所有石刻本中最好的,更是“最接近真迹”的。小珏认为,石刻本有其天然的软肋,一些在纸上的效果无法体现,更不能与双钩填廓方法制作出来的神龙本相比。不过,欧阳询的《定武兰亭》绝对应该算是经历最传奇的。
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文章插图

本来,欧阳询将此书手摹并经过工匠石刻之后,是放置在唐学士院的。经过了唐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等多朝,都相安无事。直到唐玄宗晚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时,天子、太子、妃嫔仓皇出逃,而安禄山兵不血刃占领了长安。不过安禄山所抢夺的是财物,对这份石刻并没有足够的兴趣。然而,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任命了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子仪在统兵作战的同时,也不忘派人潜入皇宫,访得这份石刻,并送至当时的大本营灵武。终唐一朝,这份石刻就始终放在灵武。【 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文章插图

朱温篡夺唐朝,建立后梁后,便让人将石刻送至当时的京城汴州。五代风云变幻,当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攻占汴州时,准备夺走石刻北还。结果就在归途之中,耶律德光突然死在杀胡林,而石刻就遗失在此处,消失了近百年时间。当它再现人间时,已经是北宋庆历年间,栾城李某到处展示自己所得到的《兰亭序》石刻。此时的石刻已经名声大噪,定武地方官员以重金购买了石刻,并保存在官府。这个类似于今天博物馆征集的行为,也让这份石刻正式定名为《定武兰亭》。
唐太宗@碎成三块的石头, 因上面的324个字, 成为稀世之宝
文章插图

后来这份《定武兰亭》自然而然被酷爱书法的宋徽宗索要到皇宫之中,成为了众多御用收藏品的一件。在不久之后的靖康之变后,宫廷之中珍宝玉器被洗劫一空,可能是金人不识货,《定武兰亭》竟然安然无恙,躲过一劫。此时宗泽将它找到,并送给宋高宗。宋高宗也很喜欢这份石刻,但他此时正在扬州短暂居住,后来因为到处躲避,被迫将《定武兰亭》扬州石塔之中。大概是因为战乱频繁,千头万绪之中,宋高宗忘记了这回事,《定武兰亭》一直在扬州石塔沉睡。直到三百年后的明朝宣德年间,何士英担任两淮都转盐运使时,准备修缮扬州石塔,无意发现这份石刻,此时石刻已经缺了一角。他不敢藏私,奉献给宣德帝,不过却被宣德帝谢绝,并赐还给他。从此之后,这份《定武兰亭》就成为了何氏家族的传家宝,藏于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