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绝对是最“深”的一个,但是“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将前人的经验、技法藏着掖着,没有交流,只有单线传承,再高明的中医秘方、技法,终将一代一代的没落下去。






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文章插图

张仲景就曾在《伤寒论·序》批评当时的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而为什么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一身本领带进棺材也不愿轻传呢?
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智慧结晶,原始社会时就已诞生,春秋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后代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






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便是宗族制度,中医历史悠久,自然会有许多医学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成为可望不可即“中医世家”。不可否认,古代中医世家培育出了不少名医,钱乙年少时跟着祖父学医,叶天士的祖父、父亲都是一代名医。可是更多的高手并不是世家出生,跟只是随当时的名医学习,从而成为本家的“开创者”。扁鹊师从长桑君,仓公淳于意师从公乘阳庆,就连张仲景都是师从同郡的张伯祖。到了明清时代,中医已经十分成熟了,然而明清时期的医家,几乎都是拜师所学或者自学成才。然而,无论是世家传承的大家,还是拜师学成的高手,几乎都逃脱不了“传不过三代”的魔咒。即使大家们超越了祖辈、师辈,却很难被后代超越,甚至连达到自己现有的高度都做不到。






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文章插图

“各承家技,始终顺就”,最典型的要数叶家了,叶天士是世家传承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十几岁时便超越了祖辈父辈成为一代名医。
然后叶家从叶天士之后再无能排的上号的人物,而叶天士一直活到了将近八十岁才去世,六十几年的时间都没能为家族培育出一个高手,子孙后代医术虽然也称得上精湛,但始终无法到达叶天士的地步。






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文章插图

整个叶家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就连清朝末年的孟河医派,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名医辈出,也是逃不过“三代没落”的魔咒。相比之下,非世家传承还能传的稍微久一点,最成功的要数金元四大家了,传了四代,刘完素传荆山浮屠,荆山浮屠传罗知悌,罗知悌传朱丹溪。






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文章插图

朱丹溪的徒弟戴元礼虽然没有位列大家,但是水平也是排的上名号的,再然后基本就没有然后了。在古代,医术等同于一门手艺,只是用来确保衣食无忧,跟着师傅或者父辈学习的内容足够温饱,没有必要去追寻医学后面的“道”。






中医高手&为何古代中医高手,宁可把绝活带进棺材也不肯轻传?值得深思!
文章插图

比起苦苦追求医学的至高境界,几道验房、几手技巧等能带来实际效果的东西才是普通医师更为想要的。
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是医师仍不是文化人的第一选择,很多名医大家都是科举屡考不中,不得已才做了医师。






再加上医学世家或者师门不知真假的秘方偏方盛行,从事医学的人员素质更是良莠不齐,更加不会有人向往成为救死扶伤的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