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凌超:从宋代建窑建盏的釉色看黑釉之雅( 二 )


显微镜下的兔毫盏是由许多赤铁矿晶体组成的 , 呈现鱼鳞状 , 高温烧造之后 , 釉面流动 , 拉成长长的毫纹状 , 冷却后形成斑纹 , 有着强烈的金属质感 , 银光闪闪 , 不染尘凡 。 陆游《村舍杂书》中写道:“东山石上茶鹰爪初脱鞲雪落红丝硙香动银毫瓯 。 ”

 《蓝光曜变》三、鹧鸪斑建盏
【建盏|凌超:从宋代建窑建盏的釉色看黑釉之雅】鹧鸪斑是建盏中一种特有的纹饰 , 人们普遍认为鹧鸪斑呈白色或酱褐色斑纹状 , 鹧鸪斑与闽北一代的鹧鸪鸟羽毛相似 , 由此而名 。 鹧鸪鸟的喉部为白色 , 其余地方是黑色 , 黑色羽毛上点缀着圆形白斑 。 但目前 , 关于鹧鸪斑的争论还未停歇 , 有人会将油滴也看做是鹧鸪斑 , 也有人将曜变看作是鹧鸪斑 , 毕竟出土或现存的鹧鸪斑建盏数量太少了 , 所以人们也只闻鹧鸪声 , 未见鹧鸪身 。 鹧鸪斑建盏常见于宋人诗词中 , 僧惠洪有诗言“点茶三味须饶汝 , 鹧鸪斑中吸春露” , 陶谷《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 , 花纹鹧鸪斑点 , 试茶家珍之 。 ”
深入探鹧鸪斑建盏 , 可以继续进行细分 , 根据整体斑纹分布可以分为正点鹧鸪斑、油滴鹧鸪斑和曜变鹧鸪斑 , 根据白斑的形状可以分为圆形鹧鸪斑和乱卵圆形鹧鸪斑 。 正圆鹧鸪斑建盏的斑点多为纯白色和银白色 , 和鹧鸪鸟的白斑相似 , 油滴鹧鸪斑的斑点多为银灰色、灰褐色 , 像沸腾的油滴在锅中起舞 , 大小不一 , 分布随意 , 曜变鹧鸪斑的颜色呈弱青紫光色 , 是一种神秘的颜色 , 十分耀眼 。

 《紫金油滴》鹧鸪斑的烧造技术比较特殊 , 有学者考察之后提出以下观点 , 浮萍机理是烧制鹧鸪斑建盏的主要方式 。 在1300℃的高温中持续煅烧 , 这时候釉面的铁物质开始从釉主体中分离出来 , 浮于表面 , 随时间推移抱团聚集凝成一块 。 煅烧结束后开始降温冷却 , 这时候釉主体、温度和气氛环境三者共同作用 , 将抱团中的铁析晶体冷却析出鹧鸪斑纹 。 还原气氛过浓和过淡 , 斑点的颜色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 含铁量过多过少 , 都不能析出鹧鸪斑的晶面形状 。 在1988年福建博物馆出土了一块鹧鸪斑建盏 , 这块残片上的白斑釉色较浓 , 斑点从内到外越来越稀疏 , 将白斑放大看 , 中间又比四周更为浓稠 , 所以学者认为鹧鸪白斑应该是二次上釉烧造而成的 , 二次上釉的釉面较厚 , 可以减缓流动性 , 可以增加其吸附性保持白斑的圆润形状 。 也有学者认为二次上釉的白斑容易脱落 , 并且从建盏几百年的烧造技艺的传承历史来看 , 二次上釉并非建盏的传统 。 还有人认为二次烧造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燃料 , 长久以来 , 只能满足小部分高端人群的需要 , 不利于批量生产 , 所以这种斑纹应该是自然形成 , 极为稀少 , 是窑中瑰宝 。 用鹧鸪斑建盏斗茶时 , 盏中白斑和乳白色的茶沫在光线下相互交织 , 斑驳点点 , 它们在茶汤中灵动飞舞 , 有绢丝般的质感 , 极富写意性的艺术形态 , 宁静淡雅 , 彰显造化之功 。
四、油滴盏

油滴盏和鹧鸪斑有相似之处 , 一般认为 , 油滴盏的斑点更像油滴状 , 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日本文献中有提及“油滴”一词 , “油滴”建盏是仅次于“曜变”的一种建盏 。 油滴盏有金油滴和银油滴之分 , 斑点大小不一 , 随机分布 。 金油滴鹧鸪斑可以算是建盏中十分珍贵的品种 , 结晶斑偏向金色 , 宛如金色小花在釉面绽放 , 富丽堂皇 。
有考古学家发现 , 油滴釉是油料中的气泡爆裂之后呈现的斑纹 , 这种技术至今也很难复制 , 残片中也极少看到油滴盏 , 目前的油滴釉建盏可能只有在日本等国的收藏品种能看见 。 日本静嘉堂文库馆藏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宋代油滴建盏 , 这只撇口盏是我口径超过了19cm , 器型周正 , 线条优美 , 口大腹小 , 给人稳重之感 , 釉面以黑色为底色 , 黑色地上分布着油滴状的白斑 , 止釉线处釉色十分肥 , 还带有釉泪 。 李达教授认为 , 油滴盏上的斑点呈卵状 , 是因为烧成温度高 , 釉料流动性强 , 包裹团受向下的力而变形 。 日本这只油滴建盏口沿处的斑点呈金色 , 内壁为银色 , 一旦茶汤入盏 , 整个盏开始绽放富有层次感的变化之美 , 令人醉意陶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