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

1
《聆听新中国》这个作品,汇集了文学(诗歌),朗诵艺术,表演艺术,影视艺术,乃至博物馆艺术之大成。创意构思非常好,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把一个节日庆典节目搞得如此有声有色,不同凡响。足见编导们的良苦用心和智慧。
纵观全国各地国庆档的庆典活动,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因循相袭,完全缺乏创新精神。《聆听新中国》横空出世,显得特别难能可贵、可圈可点。
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
文章插图
2
编导们精选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的诗文,组织成一条浓浓的情感线索,如同振聋发聩的时代回声。让观众既体会到先烈的精神世界,又触摸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文以载道”——采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政治主题,用极具美感和情感的诗文(包括少量舞蹈)来致敬党和共和国的辉煌历史,不能不说编导的高明。
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
文章插图
3
作品选好了,需要发声把它表达出来。在文本的基础上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诵出来。把文本里静默的每一个字每一段句式,升华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质感的诵咏。这需要理解,更需要功夫。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广泛征集了省市电台电视台的优秀主播、文艺院团和大专院校的诵读尖子,可谓星光熠熠,大咖云集,是难得的一次语言艺术界的盛会。他们个个身手不凡,低吟浅唱,高歌慨咏,口吐莲花。可以说,绝对是一次视听享受,让人在诗歌的长河中流连忘返。
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
文章插图
4
与建川博物馆的联袂合作,是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得天独厚的神来之笔,是编导者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现。把百年回荡的不朽诗篇,镶嵌在百年辉煌的博物馆内,如鱼得水,如虎生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个独一无二的创举,得益于独一无二的建川博物馆。天佑中华,神助《聆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占尽也。
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
文章插图
5
【 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在建川博物馆的相关展厅内,朗诵者扮上戏妆,配好道具,置身在规定的场景中。刹那间,戏剧场面诞生了,戏剧表演开始了。演员触景生情,抒怀咏叹。或与对象眉目交流,或举手投足强化情绪,或辗转调度体现内心活动等等。充分运用更多的戏剧艺术表现手段来包装朗诵、强化朗诵,使之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呈现绝佳的视听效果,满足了观众多样性的审美需求,善莫大焉。
古稀老人&金乃凡评《聆听新中国》:了不起的艺术创新
文章插图
6
电视艺术的加持,除了有益于传播的便捷和广泛外,摄像头的推拉摇移,配合朗诵的抑扬顿挫,可以达到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特殊光效的照耀下,荧屏上的图像和人物形态看得更清晰更传神。影视特有运动镜头,可以掌控演绎过程的节奏、调节审美的情绪,把视听语言变成画面语言使朗诵的效果最大化。作品最后的呈现是通过电视完成的。可以这样说,它实际上已经变成影视作品了,而不是舞台录像。尽管需要严格掌控,不能让画面抢占了朗诵的风头,喧宾夺主,把聆听新中国变成观看新中国;但也要充分发挥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把美妙的声音和所包含的意蕴,更突出更明了更具美感的呈献给观众。这一点,电视拍摄制作队伍已经做出了努力。很多段落发挥出色、呈现精采,有独特的影视思维和镜头语言。
拍电视成本高,花钱多,时间长。囿于经费和时间限制。导演,摄像,灯光被捆住手脚,很难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地发挥所长,留下了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