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柳袁照:孟母不“择校”,哪来孟子?“孟母三迁”的现代诠释( 二 )


孟家到了孟子这一代 , 日子不好过了 。 父亲早亡 , 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 , 先住在墓区 , 后又到菜市场 , 所在的环境是比较差 , 拿今天的话说 , 就是学区不行 。 最后 , 孟母想出了办法 , 搬进了“学区房” , 能够“就近入学”了 。 自古以来 , 每一个家长几乎都想为孩子创造好一点的受教育的条件 。 今天的家长同样也有孟母迁居的情结和行为 , 花大价钱买学区房 , 那需要家长有这个经济条件 。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做不到 。 有权力、有门路的人也行 , 能写条子“择校” 。 校长手中有些自主权 , 通过各种测试、调研或变相测试调研 , 收录一部分非学区、也没有条子的“高分”学生 , 这是当下小学、初中的入学(招生)现状 。
权力|柳袁照:孟母不“择校”,哪来孟子?“孟母三迁”的现代诠释
文章图片

假如 , “一刀切”实现“零择校” , 要上好学校 , 只能靠“学区房” , “权力生”、“高分生”无望 , 对“权力生”断路会受到社会认同、称赞 , 优秀的贫寒子弟就彻底断了门路 , 而“权力生”则很难预测结果 , 矛盾就会更尖锐起来了 。
现在 , 我提出几个问题:要不要给孟母搬迁的权利?似乎有些突兀 。 我提这个问题 , 是想进一步提问:今天“择校”是不是也合情合理合法?
孟母三迁 , 本质上是选老师、选学校、选环境 , 选同学 。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 人才是有集聚效应的 , 人才往往是成群结队产生的 。 比如 , 三国时的曹操父子三人 , 北宋的苏洵父子三人 , 唐宋八大家 , 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澈、曾鞏等六个人几乎在同时涌现 , 当代宋庆龄她家宋氏三姐妹 , 鲁迅他家周氏三兄弟 , 沈从文夫人张家四姐妹 , 人是相互影响的 , 人才更是相互成就的 。 实事求是地评估一下: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不需要“精英”学校?顶尖优秀生的集聚 , 是否有意义?
思考问题有一个“立场问题” , 即站在什么位置上思考:有些有识之士认为 , 一旦允许“择校” , 是薄弱学校普通学校的灾难 , 教育生态遭到破坏 。 这是“学校立场、区域教育的整体立场”与“家长立场、学生立场”并不完全一致的 , 如何统一?
【权力|柳袁照:孟母不“择校”,哪来孟子?“孟母三迁”的现代诠释】孟子成为孟子 , 果真是“三迁”的结果?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产生、形成 , 难道与他小时候住在墓区、集市没有关系?平民意识 , 对孟子的影响不是从这里来的吗?假如 , 从小不接触社会底层 , 能有他的“民本”与“仁政”?当下的孩子都需要住进学区房?需要不需要有住过非学区房的经历?
“择校” ,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 我以为核心是选择老师 。 与其说“孟母三迁”重要 , 不如说孟子有这样的母亲更重要 。 孟母是一个好老师 , 是一个首任、首席好老师 。 这一点我们不得不知 , 当下的时代既需要像孟母一样的家长 , 更要像孟母一样能“断机教子”善于教育的老师 。 好老师多了 , 好学校也就多了 , “择校”问题也许会渐渐淡化 。 ——我们都是孟母吗?“孟母三迁”假如有疑义我们能解答吗?思考问题我们能真正以人为本吗?用孟子的仁政、民本理念推演 , 思考教育的问题:学生(老师)第一、学校第二、校长第三 , 如此 , 就能取舍了 。
2020年5月5日
权力|柳袁照:孟母不“择校”,哪来孟子?“孟母三迁”的现代诠释
文章图片

柳袁照:本人亦叫“八子” , 或“江南八子”,因而亦可称为“八子的世界” , 应该有山有水 , 有风有云 。 应该有教育的静谧与教育的行走 。 应该有教育与诗的旅程 。 应该有校园与园林合二为一的美妙 。 是一个虔诚的卑微着的世界 , 有我们平常人所具有的一切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