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纳|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选择“冷门”格尔纳,体现一种现实关切 | 新京报专栏( 二 )
只有被剥夺、被撕裂、被侮辱、被漠视的人才能理解古尔纳这种锥心之痛 , 它让一切真诚变成搞笑、一些坚持变成愚昧、一切苦痛记忆都化为成长的必须……这只是发生在非洲的故事吗?过去500年 , 一切后发民族都在历史被重塑、记忆被改造、认知被扭曲中沉浮 。
于是 , 古尔纳写出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启程的记忆》 , 出版时 , 他已年近40岁 , 以后是《朝圣者之路》《多蒂》 , 以及使他成名的《天堂》 , 它讲述了一个非洲人的成长故事 , “天堂”是反讽 , 隐喻被植入大脑中的天堂实为地狱 。
以后是《海边》《令人羡慕的宁静》《抛弃》 , 古尔纳的文本越来越带有非线性的诗意 , 《最后的礼物》呈现出这样的未来:
女儿安娜(原名是有非洲意味的汉娜)遭遇男友背叛 , 却选择了平静接受;他的儿子正读博士 , 爱上了白人同学——在家中 , 阿巴斯也被孤立了 。
迁移是永无休止的跋涉 。 古尔纳用持续的内省、嘲讽、回忆 , 反抗着“微侵略”对自我的塑造 , 于是 , 他便靠近了尼日利亚裔英国诺奖作家沃莱·索因卡:不净化任何事 , 只理解并接受全部影响 , 并以此消解“微侵略” 。
实际上 , 古尔纳已经写了8部长篇小说 , 还有一些短篇小说 , 乃至一本文学理论专著 , 并长期担任英国著名文学期刊《旅行者》的副主编 , 算是“文学圈里人” 。 但他却“冷门”得直到此次诺贝尔文学奖开奖之前 , 所有赔率榜上都没有他的名字 。
到目前为止 , 中文世界也只在2013年翻译了古尔纳的两个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 , 而其原著是在1987年出版的 , 也无法代表古尔纳的真正创作水平 。
此次诺奖选择“冷门”的古尔纳 , 首先是因为古尔纳的创作水平与诺奖倡导的美学理念相近 , 即“奖给在文学领域里创作了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 。
古尔纳的创作将理性反思、追忆、嘲讽、非线性叙事完美结合起来 , 用“第三度空间”颠覆了传统书写方式 , 虽小众 , 却有文学史意义 , 足以为后人垂范 。 而古尔纳也较好地继承了诺奖作家沃莱·索因卡的“反抗之路” 。
与此同时 , 古尔纳还被认为对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了两个重要贡献 , 一个是他向读者展示非洲移民问题的方式 , 他认为移民问题应被作为定义非洲人的重要参考因素;另一个是建构和理解家族社区历史是有意义的 。
而在包括难民在内的移民问题困扰世界、全球化遭遇重大阻碍、右翼势力大范围崛起的当前背景下 , 选择“冷门”的古尔纳 , 也体现出诺奖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价值关切 。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丨唐山(书评人)
编辑丨何睿
校对丨杨许丽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 , 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 纳兰容若&与原配携手52年,80岁另娶女演员,去世前留遗嘱:与原配合葬大海
- 里贾纳&读书 | 利尔本:诗歌让我们步出沉默
- 三灶|新展速递:新春特别展览《迎祥纳福——馆藏木版年画精品展》正式开展
- 文化|英国创意与文化技能协会主席唐纳德·海斯洛普:艺术品市场需要在公共和私营领域之间创造更多平衡
- 接纳!《论语》:改变命运,从学会接纳开始
- 浣溪沙#小寒时节品诗词,一首《浣溪沙》,感悟纳兰性德对宛氏的深深思念
- 孔子!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和《论语》竟如此不堪,为何没人站出反驳!
- 文化|踏雪冬捕 游人纳福
- 帝王#风尘女子因一作品,皇帝纳她为妃,历经了3代帝王更替
- 迦南学院@斗破苍穹:萧炎前往迦南学院,纳兰嫣然进生死门,萧鼎、萧厉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