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人家,大家对竹子都有着同样的喜爱之情,他们都会在庭院中开辟出一块空地,种上几株竹子。人们喜欢竹子,因为竹子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寒傲雪、经冬不凋、四时长茂,更因为竹子坚韧不拔的性格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文章插图
人们因为竹子的种种美好品质,将它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松、竹、梅“岁寒三友”倾注了无限情怀,竹子既有梅花迎傲霜雪的坚强品格,更以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摒弃了梅花孤芳自赏的不足,使之形象更趋完美。人们赋予竹子虚心坚韧、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文章插图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淇奥》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卫武公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文章插图
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起源于诗经时代的《淇奥》,自《淇奥》之后,竹子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去赞美的植物,竹子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诗中的竹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的咏竹文学作品。魏晋时期有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的名士之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文章插图
竹子的挺拔、常青不凋的色彩,以及竹子在风中的摇曳的声音和清疏的身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等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竹子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坚忍不拔,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象征。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文章插图
在我国诗词长河的诸多的赞咏竹子的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咏竹诗《昌谷北园新笋》。李贺的家乡在昌谷(今河南省宜阳),那儿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别是竹,几乎遍地都是。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李贺的诗是这样写的: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咏竹诗$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合二为一,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文章插图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李贺祖上是皇室宗亲,可是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同时代诗人李商隐为李贺写过一篇传记体的《李贺小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由此可见,李贺在学习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