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四 )


文章图片

吴思远和袁和平携手 , 围绕成龙打造了《蛇形刁手》和《醉拳》两部作品 。
在这两部电影中 , 袁和平让成龙发挥自身的搞笑基因 , 不仅将其融入到表演中 , 也融入到拳脚打斗中 , 让打斗场面变得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 不再像以前的一板一眼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正因如此 , 《蛇形刁手》和《醉拳》上映后都非常成功 , 分别取得了271万港元和676万港元票房 , 后者还是1978年年度票房榜的亚军 。
成龙因此一夜成名 , 而这也让他意识到 , 需要走出李小龙的功夫片模式 , 打造属于自己的功夫电影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于是 , 成龙离开罗维影业 , 来到嘉禾 , 成立了子公司“拳威影片有限公司” , 后来又改名“威禾影片有限公司” , 打造了《师弟出马》、《龙少爷》、《A计划》、《警察故事》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动作喜剧片 。 而这些电影 , 都被打上“成龙作品”的标签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成龙的武打 , 和李小龙的武打有什么区别呢?
用成龙自己的话说:“李小龙打一拳 , 就是硬邦邦的一拳 。 我打一拳出去 , 会痛 , 会缩回来 , 这是属于成龙的风格 。 ”
在银幕上 , 李小龙就是那打不死的英雄符号 , 而成龙更像是有血有肉的 , 会怕痛的普通人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到了今天 , 成龙曾自豪的宣称:“讲良心话 , 我们设计的那些动作 , 比李小龙的要难100倍” 。
成龙专注模仿的对象 , 不是李小龙 , 而是查理·卓别林和“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 , 两人在好莱坞默片时代创造的那些特技动作 , 正是成龙的灵感来源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我们现在看到的成龙电影 , 仍然带着李小龙电影的一些特点 。
比如李小龙首先将香港动作片的故事背景放在国外 , 而成龙电影也喜欢到世界各地取景拍摄;李小龙在电影里“打不死” , 成龙在电影里也同样一直“打不死”(《火烧岛》等片除外)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但成龙电影带着属于自己的符号:杂耍式打斗动作、惊险刺激的飞车场面、不惜成本的大制作、美丽养眼的“龙女郎”、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顽强不屈的平民英雄 , 这些都是成龙电影区别于李小龙电影的鲜明特点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四、
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 , 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
正是因为坚持自己的风格 , 成龙于90年代末闯荡好莱坞 , 才能得到全世界影迷的认可 , 并且在2017年得到了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 这也是好莱坞对他的电影最好的肯定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
文章图片

也就是在成龙得到这一奖项之后 , 在面对采访时 , 他开始“大言不惭” 。
而那些话其实一方面是出于玩笑;一方面也是对于自己和成家班团队多年努力的一种自豪和肯定 。 皮哥认为成龙说的那些话并不为过 , 也并非对李小龙不尊重 。
陈元龙|1973年,成龙与李小龙的最后一面,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交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