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之涣写了一首诗,章太炎称为绝句之最,杜甫王安石苏轼都曾偷师
唐诗是古人留给我们今人的一个巨大宝藏,读唐诗就像是手握传说中的上古神兵“昆仑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穿梭千年,聆听古人的声音,欣赏盛唐的风景,还能让我们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不过先辈们曾说:读其诗,最好要知其人。不知道诗人的生平,很难准确地解读一首诗。
然而有一位大的诗人,但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国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只能凭借字面上的意思去想象他诗中的含义。
文章插图
这个人就是王之涣,他有一首五绝,曾被章太炎称为“绝句之最”。不过,他这一首诗很可能一直被人“误读”了,它就是著名的《登鹳雀楼》。一、《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意译: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看见太阳从远方的山边落下。眼前的江水,汇入了黄河,一路奔流到了大海之中。这四面八方的景色,是多么的壮丽啊!如果要想要看到更加宽广的世界,那么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的这一首诗五绝,和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题西林壁》、杜甫的《望岳》共用了一个“母题”,杜甫、王安石、苏轼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偷师”。
四人之中杜甫号称“诗圣”,名气最响;苏轼号称“全才”,虽然以作词见长,其诗作亦不可小觑;王安石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王之涣名气是四人中最小的,并且官也当得最小的。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只到“县尉”。
文章插图
另外,这四人的四首诗,除了杜甫写的是五古以外,余下的三人写的都是绝句。特别是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和王之涣一样,都是写的“绝句”。可是,章太炎单单就只相中了王之涣的这一首,夸他写的是“绝句之最”,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传统的解读,王之涣的这一首诗具有如下几大优点:
第一,在这一首绝句中用到了两个对句。第一、二句是一个标准的对联;第三、四句是一个“流水对”,非常工整。
第二,王之涣先通过“白日依山尽”描写远方天边的景像。先看“白天”,这是看天空,再看“山”,从上看到下;然后写“黄河入海流”,又是从西看到东。同时从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一个从远到近观察的过程;短短十个字,就把上下、左右、远近都写到了。
第三、古人说,横有四海,纵有八荒。八方景色登高望远,一收眼底,让人心中豪情顿生,这就是是“诗情”。而第三句、第四句写的是一个“诗理”,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人生经验。想要看到更高,更远处的景像吗?那么你就必须要站得比鹳雀楼更高一层。
文章插图
提到这里插一句:有人认为王之涣刚开始作诗的时候,是站在鹳雀楼的第二楼。此楼一共三层,所以他最后的“更上一层楼”是指爬上第三层。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他一开始就是站在第三楼。最后的感叹是由于他根本无法再上一层楼,所以产生了联想。这一点,可以通过下文中对他生平的了解看得出来。
另外,此诗的最后一个优点,那就是它在创作过程中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在诗的第二句里,王之涣提到了“黄河入海流”,可是这座鹳雀楼在今天的山西永济县,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因此,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是作者的想象,而第四句“更上一层楼”,同样也是诗人的想象。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