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北|【逝者】徐城北:老北京人的“身份”

徐城北|【逝者】徐城北:老北京人的“身份”
本文图片

从1981到2015 , 徐城北先生给文汇报写了一百多篇随笔 , 介绍、弘扬京剧文化、北京文化 , 并为此接受过本报几代采访人员的采访 。 惊悉他于2021年10月11日去世 , 我们谨刊两篇先生的旧文 , 以表哀思 。 这篇《老北京人的“身份”》刊于2012年5月9日的文汇报·笔会 。
徐城北|【逝者】徐城北:老北京人的“身份”
本文图片

我正在读《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 , 看到刘曾复先生口述的“阅尽人间春色”一节 , 二十年前的往事顿时奔来眼底 。 那时京剧的热度很高 , 也惊动了两位不在剧团的老北京人:一位是朱家溍 , 研究京剧杨小楼派的专家;另一位是刘曾复 , 研究京剧余叔岩派的专家 。 刘先生的渊博更是常人比不了的 , 他回忆并讲解了失传的二三百出戏 , 最后录音成一套盒带 , 无偿送给了北京京剧团与中国京剧院 。 一次我去刘先生的家 , 看见一位青年正和刘先生打把子 。 刘先生非常耐心 , 不时停下来给予讲解 。 等青年走后 , 我问 , “这青年常来么?”回答是“天天来 。 ”“他是什么单位?”“外地剧团的 , 对京剧非常心诚……”“您每天流汗教他 , 他怎么付费?”“看在他心诚的份儿上 , 我一切都是无偿……”“无偿?”“对 , 他外头住旅馆自己花钱 , 已经很不容易了 , 再说 , 要是他不来学 , 我兴许还忘了哪……”
朱家溍先生前几年去世了 , 如今只剩下刘曾复先生了 。 他是医学生物学的教授 ,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 但踢足球 , 听京戏两不耽误 , 弄得德国先生上瘾 , 也一起听戏去了 。 刘与朱是“发小” , 又是戏园子里的同伴 。 有那么几年 , 两人一场不拉地看杨或余的戏 , 风雨不误 。 随后两人约定:朱专看杨小楼 , 刘专看余叔岩 , 然后互教互学 , 既能发挥个人潜能 , 也节约了个人时间……是这样一个约定 , 决定了他二位晚年的社会分工 。 记得采访刘先生时 , 刘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直接向余叔岩学过 , 我的老师是他身边的二路老生 , 叫王荣山 , 艺名麒麟童 , 当时南北艺坛三个麒麟童 , 除了周信芳 , 还一位女的 。 进入民国 , 王荣山就用本名了 。 ”我很奇怪 , 社会公认的余派专家 , 为什么不直接跟余先生请教?这次在书中找到答案:“我姑父孙家 , 是老银行家 , 他捧余叔岩 , 所以我不能跟余叔岩学戏 , 我得端着呀 , 得有点身份哪 。 ”
是这句话 , 让我掂量了很久 。 在科班里 , 徒弟拜师 , 师傅有义务教徒弟 。 除非徒弟有毛病 , 师傅就必须认真教徒弟本事 。 但社会上就不同 , 有名的师傅唱戏 , 主要依靠唱戏的收入 。 对于想学他的社会人士 , 往往需要主动给他好处 , 比如银行家就从各方面支持他 。 这就很够了 , 但这不等于银行家家族的人 , 都可以随时向名伶本人请教 。 真那样的话 , 就让人看不起了 。
于是刘曾复从自己的途径学余 , 他交了余叔岩舞台伙伴王荣山 , 请他教自己 。
刘先生在书中这样概括:“艺术也有门户 , 写字有颜柳欧赵 , 这唱戏也是一样 。 难在什么东西?就难在练基本功 。 我们练基本功 , 第一要讲音韵 , 第二讲究唱法 , 怎么调整气口 , 怎么用嗓子来唱 , 念是怎么回事 , 唱是怎么回事 , 都有一定的规律 。 再比如基本身段 , 拉云手怎么拉 , 起霸怎么起 , 小五套的功夫 , 你都会了 , 台上就不一样 , 身段就好看 。 这些说起来并不复杂 , 但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 , 往往不是这门里的人就不许传 , 保密呀 。 今天一般不讲究当初的东西 , 讲究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