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曙光|文学的“忽然”与“必然”——湘籍作家四人谈( 二 )


“韩少功是作家中长于理性思考的人 。 ”龚曙光说 , 以前他认为韩少功属于“情理兼胜”这类作家 , 这类人可以同时用感性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去交替地看问题 。 但读完《人生忽然》后 , 他发现 , 韩少功并非这样 , 他是用感性和理性浑然一体的思维在看问题 , “这种情理混在的思维模式 , 在《长岭记》中已经清晰显现 。 ”
《人生忽然》分三部分 , 即读大地、读时代、读自己 , 韩少功表示 , 在处理这三部分关系的时候 , 自己确实想做到一种“混” 。
“读大地和读时代部分是比较感性的 , 讲具体的事和人 , 比较好读 。 读时代则是从概念、理性、知识点出发 , 也许读起来令人头疼 。 ”韩少功解释 , 自己一方面想从感性出发 , 并将之引向一种思辨境界 , 聚焦为对一个问题的琢磨 。 另一方面又想从理性出发 , 并将之还原成一种生活的现场 。
黄灯认为 , 韩少功的思辨能力很突出 , 这一点也是其作品吸引自己的原因之一 。
“韩老师文字里的思想浓度非常高 。 尽管他用了很多还原的方法 , 尽可能把道理讲得明白一点 , 但是这文字背后的思想深度、力度和广度 , 还有直指问题、一针见血的本领 , 真的是特别让人珍惜的东西 。 ”在黄灯看来 , 韩少功的创作始终处理的是整个中国现代的转型 , 他作为一个见证者、参与者 , 甚至是介入者 , 将自己的思考 , 用不同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 “读起来让人特别过瘾 。 ”
常识“自证”与常识“自疑”
谈及本次对话的主题“文学人的想法和活法” , 龚曙光从文学角度深度切入 。 他认为 , 在韩少功的文字里 , 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其实是“常识” 。
“少功一直在做两件事 。 一件是用常识鉴别伪常识 , 另一件是用常识去鉴别非常识 。 ”龚曙光认为 , 韩少功总是把一些公众认知度极高的常识摆到读者面前 , 从它的逻辑起点开始分析 , 条分缕析指出其逻辑不能自洽 , 指出此常识与彼常识不能互洽 。
“少功正是通过这种辨析性的叙述 , 实现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表现 , 同时实现对现实生存状态的解构和质疑 。 他一方面在自证某些常识 , 另一方面又在质疑某些常识 。 他常常将一些人们深信不疑的常识拆解得七零八落 , 使读者不仅仅是对某些常识 , 而且对自己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产生了自疑 。 让处于舒适区或麻木状态的读者产生自疑 , 这正是少功写作所追求的目的 。 ”龚曙光说 。
对此 , 韩少功补充:“你认识到有限性 , 其实并不妨碍你的行动 , 只是会让你的行动更少一些代价 。 ”
“对少功而言 , 他以其文学超越了文化转型时期‘各是其是 , 各非其非’的矛盾状态 , 他对各种常识或非常识的拆解和质疑 , 实现了巨大的思想共存和精神包容 , 扩张了文学的思想承载量和审美张力 。 使其创作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 。 ”龚曙光最后如此小结 。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胡邦建 阳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 , 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10/13/1029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