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中国人最喜欢骗来骗去?!看完方知自己浅薄了( 二 )


若是不想见面,一定要明说“我在家,就是不要和你见面”吗?当然不可以。
可见叫人家不要扯谎,不可以骗人的时候,我们不是当事人,当然可以唱高调。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试试看,我们又和他一模一样了。
问题是父母要尽责,带给子女比较完整的教育,不要让子女产生误解,甚至终身抱憾。
比较稳妥的做法是,王叔叔走后爸爸应该问儿子:“我明明在家,为什么你要告诉王叔叔我不在家?平日我不是一再交代你们,做人要诚实,不可以扯谎吗?”
儿子如果回答:“小孩子不可以扯谎,要挨打;大人可以,不会挨打。”
爸爸应该担心的反而是,儿子怎么会有这种念头呢?应该好好教导。
爸爸告诫儿子:“小孩子不可以扯谎,大人更加不可以。谁告诉你大人可以说谎的?当然不可以。”
儿子会问:“那你在做什么?”
这时候爸爸再告诉他:“平日王叔叔找我,我都会跟他见面,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我如果和他见面,说不定会吵架,甚至打起来。我和他吵闹、打架,你要不要帮我?”
“当然要。”
“可惜你还太小,帮不上忙。说不定他连你都打。等你以后长大了,才有帮我的能力,对不对?”
“对。”
“那现在呢?”
“最好告诉他,你不在家。”
“这样算不算骗人呢?”
“还是有点儿像。”
“那好,我问你,王叔叔听说我不在家,他相信吗?”“
对了,看他的样子,好像并不相信。”
“我并没有意思要骗他,我只是让他自己反省一下:为什么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人家明明在家,却要告诉我他不在家。他如果明白我的意思,就应该调整他自己,不应该责怪我骗他。”
孩子慢慢会体会,这种“骗人却好像没有骗”的功夫原来另有作用,要让对方知难而退,自己反省。
小明打破花瓶,妈妈要他不要让爸爸知道,目的在于赶快收拾现场,汲取教训,才可以不挨打。
否则,妈妈教导不了,只好请爸爸帮忙,一起来严加管教了。
这些表象背后都有非常智慧的道理。
曾仕强$中国人最喜欢骗来骗去?!看完方知自己浅薄了
文章插图

如果不是彼此之间相当熟悉,人们之间当然不适合直截了当地询问人家 “会喝酒吗”“会不会下象棋”“有没有带钱”等令人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
这是问的人不对,并不是答的人有问题。
可惜许多人不知道反省,不去检讨自己的问话出了什么差错,只一味责怪答话的人不诚实,实在可笑。
对方乱问,我当然可以乱答,这是中国人的观点。怎么来,怎么去,才叫作“彼此,彼此”。
会问问题的人,对方当然不敢轻视,必然要好好回答。不会提问题的人,对方一听就知道没有什么了不得,为什么要好好回答呢?
出问题的人是老师,给答案的人不过是学生。命题能力高低,可以看出老师的功力。
“听说你象棋下得很好,能不能请教一盘?”
“哪里,哪里,只是会下而已,谈不上技巧。我倒想向你请教请教,不过,你可要手下留情才好!”
虽然说这话的人,好像有点儿骗人的味道,但是对方如果觉得很爱听,就会说出比较实在的话来。
“我想托你买一件小东西,在香港很容易买到,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要去香港?”
对方摸清楚我们的用意,当然可以衡量状况,说出可靠的答案。
“我后天就要去,什么东西?我替你买回来。”
如果他明明后天要去香港,却这样回答:“我要不要去香港,现在还没有定。”
我们也不要怪他骗人,却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或许他不愿意受我之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