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文学

正在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中 , “立足百年经典 , 再创时代高峰”儿童文学论坛暨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同期进行 , 儿童文学作家、《十月少年文学》主编曹文轩 , 《十月少年文学》编委张之路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十月少年文学》编委王泉根以及吴然、湘女、孙建江、薛卫民、王立春、蓝蓝等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进行了对话 。
《十月少年文学》创刊于2016年10月 , 是文学杂志《十月》的少年版 。 《十月少年文学》倡导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 , 由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担任主编 , 面向8至13岁的儿童读者 , 其发表内容以当代儿童文学大家的中长篇作品为主 , 兼顾各种体裁的短篇作品 。 王泉根谈道:“《十月少年文学》创刊以来 , 就把原创作为办刊的重中之重 , 目前已经汇聚了一批年轻的作家 , 这些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作家 , 已经成为《十月少年文学》的重要创作力量 , 我们今天到会的 , 以及青年作家创作营的成员 , 就是这五年当中十月少年文学的核心作家 。 ”
曹文轩在致辞中阐释了写作的意义和“小十月”的意义 。 他表示 , 写作创造了文明 , 也满足了人们的自由欲望 , 写作使孤独得以安放 。 “小十月”最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成千上万的读者 , 特别是小读者提供了好的文学作品 。
接下来的论坛分为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四个组别 , 20多位作家从自身的创作出发 , 畅谈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 , 也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考 。
人性|第一届“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文学
文章图片

曹文轩
儿童的世界比你想的复杂
小说组的张之路谈到 , 儿童文学作家想要书写自己的童年 , 最重要的元素 , 就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 现实与想象的结合 。 “我个人以为真事的素材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加工是必要的 , 虚构以增强刻度性也是应该的 。 许多写作者在书写的时候都发现真实的生活是排斥虚构的 , 但是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 我理解这里的虚构实际上是感受过、思考过的生活 。 ”他说 , “我主张童年的书写要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 还要有时代印记 。 童年留给我们很少有头有尾有终段的故事 , 更少有戏剧冲突的结构 。 但童年的记忆留给我们的是一棵有生命的树 , 它还在生长 , 它对我们还有期盼 , 期盼我们想起他、完善它、丰富它 , 赋予它更理想的世界 。 ”
谢倩霓也说 , 根据自己的审稿经验 , 在文学领域对虚构类作品的品评中 , 真实性和真生命反而是衡量一篇作品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 “作者真正有触动、感受 , 有真正想写的才会有情感的真切 。 最后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有真生命的其实是作者的写作态度 , 以及他内心所能达到的对生活的认知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 。 ”
翌平用八个字总结作为一个作者的立场 , “内向抵达 , 局外鸟瞰 。 内向抵达是文学性的抵达 , 我们可以去抵达人性深处不可言说的幽深 , 也可以抵达儿童内心的不可言语的那些真情 , 更可能去抵达我们意识和潜意识之后不曾被人感觉到的人性深处 。 局外鸟瞰也分两个动作 , 一是你要有一个超出常人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 去观察你要创作的这些材料 。 另外一个就是你的身位 , 一定是站在一个局外的立场去审视人生和世界 。 ”
同时 , 他也提到了写作时面对的问题:“现实观的问题 , 也是我们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实际上80年代以后我们儿童文学的现实观是含糊不清的 , 很多时候是被儿童本位的概念遮蔽的 。 在谈到这个现实的时候 , 我们往往是欲说还休 , 欲言又止 。 对现实观如果认识不清的话 , 你表现出来的可能不是很大、很好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