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四川方言|王皓熙:“疫”字方言读音的变迁
文/王皓熙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成都人对于“疫”这个字的方言读音分歧现象日益凸显。具体而言,“疫情”这个词,在较长年纪的老年人群体那里,读来音同“药情”;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那里,“疫情”读来又大多音同“鱼情”;而年轻一代呢,则大多读同“一情”或“异情”,差别只在声调一平一去,与普通话已基本趋同。缘何一个“疫”字,老中青三代读音却有如此霄壤之别呢?
查典籍可知,“疫”字古为入声,《说文》解释其为: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可见“役”“疫”二字虽古时有所差别,但均属同一韵部,在读音上彼此密切关联。四川方言中,古入声字失去入声韵,派入阳平,故二字应都读作平声。在年长者较为地道的成都口语里,此二字之读音是一模一样的,都读作“yo”。但这并非是我们四川地区之特例,因为现代的四川方言实乃明清“湖广填四川”之产物,故而一旦进行方言溯源,便不难发现,在整个长江流域,将“役”“疫”读为“yo”的方言并不鲜见。不只两湖地区,连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区的吴语之中,也是以读“yoh”较具代表性,可见一地语言自有其历史脉络与创承发展,部分年轻人所鄙夷之“怪、异、土”,也许不过是由于相关知识欠缺所衍生出的“傲慢与偏见”。
而不少中年人将“yo”改读为“yu”,则是不自觉受到了普通话之影响,既然“教育”的“育”被读为“yu”,那么按规律似乎所有的“yo”韵就都该变为“yu”,而恰恰在以北方音为标准的普通话体系中,又并非如此。例如,在成都话中,“药”“育”“疫”“约”都是由入声字转化而来,都读为“yo”,而在普通话里面,这几个字的读音分 别 为“yao”“yu”“yi”“yue”,韵母完全不同了。“教育”本身又是个高频常用词,自然影响深刻,由是影响到了其他并非常用口语之字音,上一代人口中的“药情”也就一变,化为了下一代口中的“鱼情”。
【 yo@四川方言|王皓熙:“疫”字方言读音的变迁】而青年一代受普通话影响更深,能保持住四川方言基本规律,按“入派阳平”原则将“疫情”读作“一情”的已属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则是与普通话如出一辙。
时代总归是不断变化的,而我总以为,最起码,我们有必要对过往的人与事,应如钱穆先生所言,多一些温情与敬意,如此方能感受到那种历史与文化绵绵延续着的人文慰藉。
【征稿启事】
华西都市报“宽窄”副刊四川方言龙门阵《盖碗茶》版面推出以来,得到省内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为让《盖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层出不穷,我们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长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传说,都可以给我们投稿。字数不超过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四川省川剧院!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丨陈智林: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虎”的昂扬向上
- 四川师范大学!三星堆文化“出海”:立足传播生态 发力纵深题材
- 副主席$四川书协副主席,3件书法获兰亭奖,错漏之处有点“惊人”
- 方言@特色语言的跨文化传播(五洲茶亭)
- 未来|直播预告 | 方言才能讲好《爱情神话》?
- |凉山文旅集团刘康:博物馆群落 让建四川文艺副中心的凉山更有分量
- 农奴|反映清代农奴起义 四川甘孜作家出版长篇小说《藏地嘉绒》
- 文艺$凉山文旅集团刘康:博物馆群落 让建四川文艺副中心的凉山更有分量
- 历史文化!反映清代农奴起义 四川甘孜作家出版长篇小说《藏地嘉绒》
- 四川省|一百余个烟草岗位上万人争相报名!竞争激烈堪比“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