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影视剧也能寓教于乐《戏儒人生》:只有胡编乱造的野史能解压吗?
《娱乐至死》是美国的一位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所著的书籍,讲的是电视时代对公众话语的影响和改变。如今经常被引用来批评一些传媒现象,是一本影响力大而深远的作品。在当下的语境里,常常被狭义的理解为批评大众媒体的娱乐化现象。
文章插图
李诚儒针对影视作品对历史事实的篡改,甚至是直接的胡编乱造这样的现象表现的很愤慨,甚至包括《甄嬛传》这种在观众眼里制作还算精良的作品,都不是忠于历史的。
文章插图
最近热映的《长津湖》受到了一众好评,但剧情中对于毛岸英牺牲的原因的处理与史实也有一些出入,这一点也引起了争议。这种"艺术加工"似乎已经成了影视剧中约定俗成的事情,稍微贴合史实一点还会被观众表扬。但"向来如此,便对吗?"
文章插图
文化作品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可能确实看不到什么有什么十分严重的事情发生。但却很难讲这个事情对青少年是没有影响的。艺术作品除了令人放松、减压,还有一个已经被忽略已久的作用,便是陶冶情操。而这两者,也并不是对立关系,完全是可以并存的。
文章插图
主旋律电视剧本身就自带教育属性,在尊重史实的原则上创造出艺术价值,就完全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十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是对这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诠释。一方面,它像普通的青春剧一样,展现同学间的美好感情,也不避讳男女之间的纯真情愫,与此同时,又能展现当时的革命者困苦境遇和坚定信念,生动的向青年观众解释了什么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章插图
这样的电视剧难道不正吗?难道不吸引人吗?若说观众需要的是放松,《恰同学少年》蓬勃朝气青春逼人,《血色湘西》浪漫主义与思想批判并存,难道不令人爱不释手吗?
文章插图
毫无疑问,我们有过这样优秀的电视剧,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是有能力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说回《娱乐至死》,书中批评的核心并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把很大一部分矛头对准了媒介。当时的这个媒介,是电视。相比于书本铅字的冷静严肃,电视的影像和声音就要亲切活泼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共话语开始变得"无能而荒唐"。
文章插图
那如今的媒介变成什么了呢?网络、自媒体。网络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焦点。观众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冲击,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停下来思考其中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里,信息的质量,甚至于说真实性都是很难得到保证的。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和流量,出现了诸如标题党这样的现象,仿佛观众们在意的是这件事、这部剧可以给我带来多少感情冲击,而不再是能带给我多少知识。
文章插图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我们的观众真的喜欢这些吗?如果是《恰同学少年》和《血色湘西》这样的电视剧是现在上映的,你会做何选择呢?《娱乐至死》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作者并没有批评当时的娱乐行业,没有批评流量演员,而是严肃的批评了新闻、教育等严肃的公共行业出现的娱乐化倾向。
- 香远&原创诗词|忽如一夜桂花来,苦等三天恰自开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青藤”寒假童书榜出炉,推荐广州小朋友阅读《幸福课》
- 青少年|新华全媒+|以刀代笔,壳上舞蹈——蛋雕艺术献礼冬奥
- 夜钓!诗·十首丨衔花小蝶痴痴舞,隐柳黄莺恰恰鸣
- 美好时光#世人皆知“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其实后面的两句也很经典
- 糖果罐@这场相遇真是一个奇迹,就像撒哈拉长满玫瑰,我恰好遇到你
- 虎年#故宫新春文化“佳”宴即将上线,青少年视音频节目同步推出
- 下半阕!见一只大雁殉情而亡,16岁少年黯然神伤,提笔写就无法超越的名篇
- 笔力#国画新锐|他的山水画笔力骄劲,墨色浓重,恰如岭南热烈的天气
- 少年儿童$童话故事也要与时俱进,融合了奇幻与机械要素,更适合小孩子观看